章 绪论
一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县域政府培育农业产业为何出现差异化结果?
(二)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厘定及阐释
(一)欠发达地区
(二)县域政府
(三)县域政府培育农业产业
(四)行动逻辑
(五)压力型体制
三 理论基础
(一)元治理理论:问题指向、核心要义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核心要义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四 研究方法与案例介绍
(一)研究方法
(二)案例介绍
五 逻辑架构与创新意图
(一)逻辑架构
(二)创新意图
第二章 “情境-过程”:县域政府培育农业产业的分析视角
一 县域政府培育农业产业的组织内情境
(一)纵向权力协调与管控的分析视角
(二)横向府际竞争的分析视角
二 县域政府培育农业产业的组织外情境
(一)“小农”的理论源流与争论
(二)争论焦点与分歧
(三)理论与研究视野拓展:政府的作用
(四)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五)小农到小农户:概念的扩展
三 传统分析视角的困顿
(一)组织内情境视角对制度失灵解释力不足
(二)静态分析无法捕捉政府复杂的行动策略
(三)组织内情境视角忽略了政府行动的社会条件变量
四 “情境-过程”:县域政府培育农业产业的分析视角
(一)“情境-过程”新分析视角的构成要素及内涵
(二)“情境-过程”视角的适切性
五 小结
第三章 县域政府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行动逻辑
一 县域政府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从主体特质分析到组织情境
二 试点性压力型体制下县域政府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行动策略
(一)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
(二)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三)村干部等积极分子的培育
(四)政府柔性引才
三 普惠性压力型体制下县域政府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行动策略
(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二)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三)村干部等积极分子的培育
(四)政府柔性引才
四 组织外情境下县域政府培育农业经营主体行动策略的调整
(一)试点性压力型体制下县域政府培育农业经营主体行动策略的调整
(二)普惠性压力型体制下县域政府培育农业经营主体行动策略的调整
五 县域政府培育农业经营主体行动策略的结果
(一)政策的非连续性与资源浪费
(二)高强度激励与政策执行“一刀切”
六 小结
第四章 县域政府促进农业产业技术革新的行动逻辑
一 农业产业技术革新动力:行政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合作供给
(一)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普及率偏低
(二)贫困户以村庄社会为主导的科技扶贫网络仍然占主导地位
(三)贫困户对于农业科技扶贫的政策知晓度
(四)科技扶贫存在的“门槛效应”
二 试点性压力型体制下县域政府的农业产业技术供给策略
(一)公共物品类农业产业技术地供给
(二)私人物品类农业产业技术地供给
三 普惠性压力型体制下县域政府的农业产业技术供给策略
(一)公共物品类农业产业技术供给
(二)私人物品类农业产业技术供给
四 组织外情境下县域政府农业产业技术供给策略调整
(一)试点性压力型体制下县域政府农业产业技术供给策略调整
(二)普惠性压力型体制下县域政府农业产业技术供给策略调整
五 组织内外情境约束下县域政府农业产业技术供给策略的结果
(一)产业帮扶资源配置低效
(二)培训内容与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低
(三)政策执行中的“一刀切”现象
六 小结
第五章 县域政府建设农业市场流通体系的行动逻辑
一 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方式:行政任务导向或市场需求导向
(一)县域政府建设农业市场流通体系的两种方式
(二)县域政府建设农业市场流通体系两种方式的运行逻辑
二 试点性压力型体制下县域政府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策略
(一)市场营销流通体系建设
(二)农产品品牌形象建设
三 普惠性压力型体制下县域政府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策略
(一)市场营销流通体系建设
(二)农产品品牌形象建设
四 组织外情境下县域政府对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策略的调整
(一)县域政府对试点性压力型体制下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策略的调整
(二)县域政府对普惠性压力型体制下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策略的调整
五 组织内外情境下县域政府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策略的结果
(一)市场低效化风险
(二)龙头企业差异化的带农效果
六 小结
第六章 精明政府:乡村产业振兴中县域政府角色调适
一 县域政府如何提升乡村产业政策的持续性
(一)公共政策的持续性因何重要?
(二)压力型体制下政策持续性的运行机理
(三)公共政策持续的要素
二 县域政府是产业的保障者而非利己的行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