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慈湖(1141—1226)是南宋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杨慈湖对孟子之思除了“性本善”的观点而外不乏批评之辞。陆象山答杨慈湖的“本心之问”对杨慈湖思想的发展来说,其功用在于确证而不在于启发。并且,慈湖对“心”之本质状态及其发用功能的阐释也远胜其师陆象山。在杨慈湖的话语中,他几乎不在单一的意义上论述“心”概念,而是将之与“一”和“觉”等概念一起使用,在相对系统化的语境中来阐明其思考。概而言之,杨慈湖的思想主要呈现为一个“‘一’—‘心’—‘觉’”的动态结构,慈湖在这一结构中阐释“心”清明无体、澄然无际的特性;世界之本相从根本处而言,就是作为存在者整体的“一”;而对世间万物之“一”状态的洞达,便是己“心”之“觉”。整全性的“一”只有在主体之“心”深入其中并且“觉”了以后,才会向我们展示出其各方面的意义,己“心”之思也因此才获得思考前提和思想成果,此为杨慈湖思想“‘一’—‘心’—‘觉’”的动态结构。杨慈湖思想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曾一度淹没,到了明代,伴随着阳明之学的兴起,因阳明学学者解释阳明思想的需要,慈湖之学被重新诠释,慈湖思想也因此获得重登中国思想史舞台的机会。慈湖思想与阳明学之间的关联,应该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中被重新予以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