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章 宋明以前儒家感应思想概述
节 上古时期:交感巫术的道德化转向
一 从交感巫术到科学思维:人类学视域下人类思维的发展
二 占卜、祭祀与巫术:商代人神交通的三种形式
三 由帝到天:从主宰性到互动性
第二节 春秋、战国:儒家感应图式的初步建构
一 仁作为感应之德的确立
二 “恻隐之心”:感应与同情
三 《易传》:世界感应图式的初步建构
第三节 两汉时期:天人感应思想的形成与衰落
一 人副天数:天人感应的先天构架与基础
二 同类相感:天人感应的原则
三 人弘天道:天人感应的道德旨归
四 王充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批判
第二章 气之感应
节 本源之气的感应作用
一 气本和气化
二 同类相感和二端之感:本源之气感应作用的形式与原则
三 本源之气感应作用的特征
第二节 气化万物的感应作用
一 万物与物性
二 因性相感:气化万物感应作用的形式与原则
三 外感: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 气化万物感应作用的特征
第三节 作为天理的感应作用
一 理之感应与感应之理
二 内感:感应之理的形式
三 感应之理的特征
第三章 心之感应
节 心与气之感应
一 气志之感应
二 祭祀之感应
三 卜筮之感应
四 心与气感应作用的特征
第二节 心与物理之感应
一 感觉与感受:心对物的直接感知
二 体物与格物:心对物理的体知
三 心与物理感应作用的特征
第三节 心与心之感应
一 同情与感动:心与心的自发感通
二 主宰和推:心与心的自主感通
三 心与心感应作用的特征
第四章 良知感应
节 良知的特质
一 心与良知
二 良知的四重面相
三 良知“与物无对”及其意涵
第二节 良知寂感作用
一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良知感应的方式
二 寂感的两种形式:自寂而感与即寂即感
三 两种形式之间的争论
第三节 自然感应:良知寂感的原则与特质
一 自然与自由
二 良知感应的特质
三 良知寂感之张力及其消解
结语
一 内在感应论:宋明儒学感应思想的历史定位
二 生机主义:以感应为基础的宋明儒学宇宙观的总体特质
三 感应之道的界限: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