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绪论 1
1 . 1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1
1 . 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1 . 3 研究综述 5
1 . 3 . 1 汉语致使结构研究回顾 6
1 . 3 . 1 . 1 传统研究 6
1 . 3 . 1 . 2 基于语言类型学理论的研究 8
1 . 3 . 1 . 3 其他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10
1 . 3 . 2 日语致使结构研究回顾 11
1 . 3 . 2 . 1 传统研究 11
1 . 3 . 2 . 2 当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16
1 . 3 . 3 汉日语致使结构对比研究回顾 18
1 . 3 . 3 . 1 汉日语致使结构的系统对比研究 … … 18
1 . 3 . 3 . 2 汉日语典型致使结构的对比研究 … … 22
1 . 3 . 4 以往研究的成就与局限 23
1 . 3 . 5 本课题的研究空间及各章安排 24
1 . 4 语料来源和标注说明 26
第二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基础概念 28
2 . 1 引言 28
2 . 2 causative 28
2 . 3 致使的本质 33
2 . 4 致使结构 37
2 . 5 致使动词 42
2 . 6 施格和通格 44
2 . 7 本章小结 48
第三章 致使结构的类型与语义参项 50
3 . 1 引言 50
3 . 2 致使结构的范围 50
3 . 3 致使结构的形式类型 51
3 . 3 . 1 致使结构的主要类型 51
3 . 3 . 2 致使结构的具体类型 55
3 . 4 致使结构的语义类型 60
3 . 4 . 1 致使的主要语义类型 60
3 . 4 . 2 本研究建立的致使语义系统 63
3 . 5 致使结构中的语义参项 69
3 . 6 本章小结 73
第四章 汉日语致使结构的范围、类型及共性和个性 75
4 . 1 引言 75
4 . 2 汉语中的致使结构 76
4 . 2 . 1 传统上界定的致使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76
4 . 2 . 2 类型学视角下汉语中的致使结构类型 78
4 . 2 . 2 . 1 词汇型致使结构 78
4 . 2 . 2 . 2 形态型致使结构 79
4 . 2 . 2 . 3 分析型致使结构 80
4 . 2 . 2 . 4 动结式在类型学中的归类 81
4 . 2 . 3 汉语致使结构的类型分布 83
4 . 3 日语中的致使结构 85
4 . 3 . 1 以往研究中的致使结构 85
4 . 3 . 2 日语致使结构的类型分布 88
4 . 4 汉日语致使结构类型的共性与差异 90
4 . 4 . 1 汉日语致使结构的类型共性 90
4 . 4 . 2 汉日语致使结构的差异与动因 91
4 . 4 . 2 . 1 汉语致使结构的多样 VS 日语致使
结构的少样 92
4 . 4 . 2 . 2 汉语易变动词多 VS 日语易变
动词少 92
4 . 4 . 2 . 3 分析型致使结构 VS形态型致使
结构 94
4 . 5 本章小结 98
第五章 致使结构中被使者的编码策略 99
5 . 1 引言 99
5 . 2 被使者标志的多样性 99
5 . 2 . 1 被使者用主格标志 99
5 . 2 . 2 被使者用宾格标志 100
5 . 2 . 3 被使者用与格标志 101
5 . 2 . 4 被使者用旁格标志 101
5 . 2 . 5 被使者用特殊标志 102
5 . 3 格标志的语义调节功能 103
5 . 3 . 1 直接致使和间接致使 103
5 . 3 . 2 被使者的生命度 104
5 . 3 . 3 被使者的自控度/受影响度 104
5 . 3 . 4 其他语义调节功能 106
5 . 4 被使者的缺省 106
5 . 4 . 1 被使者缺省的类型 108
5 . 4 . 1 . 1 强制缺省 108
5 . 4 . 1 . 2 同指关系导致的缺省 110
5 . 4 . 1 . 3 行为主体与行为的惯常性联系导致的
省略 111
5 . 4 . 2 被使者缺省造成的后果 113
5 . 5 被使者的编码共性 116
5 . 6 从类型学看汉日语被使者标志的特点 121
5 . 6 . 1 被使者的基本编码情况 121
5 . 6 . 2 双宾格致使句蕴含双宾格句 123
5 . 6 . 3 对日语被使者编码策略的调查和解释 126
5 . 6 . 4 汉语中的被使者标志 130
5 . 7 汉日语被使者编码的类型学特征 135
5 . 7 . 1 汉日语被使者标志的类型 135
5 . 7 . 2 汉日语被使者的编码机制 137
5 . 7 . 3 汉日语被使者标志的语义调节功能 138
5 . 7 . 3 . 1 “把”字句不表示间接致使 138
5 . 7 . 3 . 2 “把”的语义调节功能 141
5 . 7 . 3 . 3 汉日语被使者标志的差异 142
5 . 8 本章小结 143
第六章 致使结构中的语序 144
6 . 1 引言 144
6 . 2 以往研究概述 144
6 . 3 致使句中论元角色的语序 148
6 . 3 . 1 汉日致使句的语序 148
6 . 3 . 1 . 1 汉语的语序 148
6 . 3 . 1 . 2 日语的语序 151
6 . 3 . 2 对语序共性的验证 156
6 . 3 . 3 对致使句语序的解释 159
6 . 4 致使句中谓词性成分的语序 161
6 . 4 . 1 汉日语谓词性成分的语序共性 161
6 . 4 . 2 其他语言中附属成分的语序 164
6 . 4 . 3 “核心动词 — 致使 — 被动”语序的功能解释 167
6 . 5 本章小结 170
第七章 致使标志的来源 171
7 . 1 引言 171
7 . 2 致使标志及相关研究 171
7 . 3 致使标志的来源 173
7 . 3 . 1 源于动词的致使标志 173
7 . 3 . 1 . 1 制作义动词 174
7 . 3 . 1 . 2 做义动词 175
7 . 3 . 1 . 3 持拿义动词 176
7 . 3 . 1 . 4 给予义动词 178
7 . 3 . 1 . 5 获得义动词 180
7 . 3 . 1 . 6 派遣义动词 181
7 . 3 . 1 . 7 置放义动词 182
7 . 3 . 1 . 8 放任义动词 183
7 . 3 . 1 . 9 言说义动词 184
7 . 3 . 2 源于联系项的致使标志 186
7 . 4 致使标志源动词的语义相关性 189
7 . 5 汉日语致使标志来源的共性与差异 192
7 . 5 . 1 汉日语致使标志的来源 192
7 . 5 . 2 获得义致使标志在汉日语中的不同表现 197
7 . 6 本章小结 199
第八章 致使结构的语义地图研究 201
8 . 1 引言 201
8 . 2 以往研究概述 201
8 . 3 语义地图理论介绍 202
8 . 4 致使动词的语义地图模型 206
8 . 4 . 1 致使动词的语义节点 206
8 . 4 . 2 致使动词的语义分布 207
8 . 4 . 2 . 1 绍兴柯桥话中的“拨” 207
8 . 4 . 2 . 2 英语中的 make 208
8 . 4 . 2 . 3 荷兰语中的laten 208
8 . 4 . 2 . 4 藏语安多方言中的 keujeug 209
8 . 4 . 2 . 5 Shipibo-Konibo语中的致使后缀-ma
210
8 . 4 . 2 . 6 马赛斯语中的-me 210
8 . 4 . 2 . 7 德语中的lassen 211
8 . 4 . 2 . 8 塔拉斯堪语中的致使后缀-ra 212
8 . 4 . 3 致使动词概念空间的构建 213
8 . 4 . 4 汉日语致使动词的语义地图 214
8 . 5 被使者标志的语义地图 216
8 . 5 . 1 被使者标志「に」的多义性 216
8 . 5 . 2 与格标志的语义地图 219
8 . 5 . 3 被使者标志的语义地图 224
8 . 6 本章小结 233
第九章 汉日语典型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对比 234
9 . 1 引言 234
9 . 2 对比框架和对比项 234
9 . 3 不同致使类型在汉日语中的表现手段及对比分析 235
9 . 3 . 1 直接致使 235
9 . 3 . 1 . 1 汉日表达形式 235
9 . 3 . 1 . 2 「NPを ~める」和「NPを ~くする」
的用法差异 238
9 . 3 . 2 指示致使 240
9 . 3 . 2 . 1 强制要求 240
9 . 3 . 2 . 2 非强制要求 242
9 . 3 . 2 . 3 请求类 255
9 . 3 . 3 允让类 262
9 . 3 . 3 . 1 许可致使 262
9 . 3 . 3 . 2 放任致使 265
9 . 3 . 4 因果致使 267
9 . 3 . 4 . 1 致使者槽位的成员 267
9 . 3 . 4 . 2 致使者的意图性和被使者的意愿性
272
9 . 3 . 4 . 3 因果致使句在汉日语中的地位 273
9 . 4 本章小结 275
第十章 起动和使动交替的类型学研究 277
10 . 1 引言 277
10 . 2 人类语言中起动/使动的交替模式 279
10 . 3 以往研究概述 280
10 . 4 样本语言的来源 284
10 . 5 统计结果 287
10 . 6 对结果的讨论 294
10 . 6 . 1 不同语言对各种派生模式的偏好 294
10 . 6 . 2 人类语言倾向于使用多种类型表示起动/
使动交替 298
10 . 6 . 3 30对概念在派生方式上的等级性 299
10 . 6 . 4 从交替的等级性看作格动词 303
10 . 7 汉日语起动/使动交替模式的类型学特征 304
10 . 7 . 1 整体特征 304
10 . 7 . 2 个案分析 308
10 . 7 . 2 . 1 汉日语 melt义动词的交替 310
10 . 7 . 2 . 2 汉日语 close义动词的交替 312
10 . 7 . 2 . 3 汉日语finish义动词的交替 … … 314
10 . 7 . 2 . 4 汉日语起动/使动交替的共性 … … 318
10 . 8 本章小结 319
第十 一 章 结论 320
11 . 1 主要结论 320
11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前景 323
附录 一 缩略语表 325
附录二 起动与使动交替词对列表 327
参考文献 384
后记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