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是一门以公共价值、人文关怀理念和当代艺术审美范式介入城乡公共空间需求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视觉美学重塑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场所的艺术形态为探求内核,具有公共性、互动性、艺术性、在地性表现特质,美术学与设计学等学科跨界融合的当代新型艺术。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八十年代概念引入与转译、城市雕塑本体即公共艺术、城市美化艺术、到与公众互动并介入地方重塑的艺术等各个阶段。当下,公共艺术正逐步表现出与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社会现场与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肌理及问题成为公共艺术重要的创作动机基点及灵感来源。公共艺术力求在丰富的实践中,弥合艺术与社会的边界,深入社群,连接人际交往,有效地探索“关系美学”以及对话的社会效力与意义,促进艺术与社会创新的关系构建。《公共艺术与中国实践》尝试性地探索在中国当下的公共艺术,根植于中国场所空间和时代命题,从历史的维度、共生的社群、生态的未来、知识的方向四个路径出发,强调跨界融合、多元互通、青年力量,探讨中国特色公共艺术创作模式、应用模式以及田野创作的方法论,从而试图满足公共艺术、雕塑、景观艺术、生态艺术、艺术人类学等专业研究者及学生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进行探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