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 追求确定定义的教育
———事物“是什么”来自人的内心(教育的中心是个人,所成就的是知识。 与智慧或知识相对立的是“疯狂”,具体来说就是强不知以为知,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 信仰也好,美德、正义也罢,都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要通过独立的思考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信仰,而不是盲从和轻信)
亚里士多德 自由教育
———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受过教育的人不同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像活人不同于死人一样。 知识的获得是不断证明和推理的结果,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以已知的知识为前提,这是一切教育和学习的基础。 自由教育是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使人的精神获得解放)
奥古斯丁 彼岸世界的教育
———宗教道德教育(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还是一切真实之源。 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既可以为善,成为善人,也可以为恶,成为罪人。 道德教育,以至于全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趋善避恶。 学生的学习不能被强迫,一份自由的好奇心要比一份威慑力更有利推动学习者的学习。 需要学习的内容必须符合学习者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
夸美纽斯 人权教育
———人人都应受教育(一个人只有在接受教育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良好的教育是复兴祖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 家庭是儿童的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步阶段,父母是儿童的位老师,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义务。 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和相关要求在近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至于今天全世界的学校都遵循着这一教学形式)
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
———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兴趣(教育要适合人的天性,而不是去服从人的地位。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个不犯错误的人生,更何况是一个儿童。 那么,儿童犯了错怎么办? 如何才能让儿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卢梭给出了他的答案———自然后果法。 也就是说,这种方法能让儿童亲身体验自己所犯错误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自己主动改正错误)
赫尔巴特 追求内心自由的教育
———培养性格的道德力量(教育的目的是以实践哲学为基础,培养人的道德性格,五种道德中重要的是内心自由。 而心理学对于人的观念、兴趣、意志等的研究,是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 但如果教育者以现成的心理学结论取代对儿童个性的发现,甚至不进行观察就对他们作出先验的推断和构想,心理学便会成为教育的障碍,因为每个个体与生俱来就具有独特性,理应获得基本的个性化对待)
纽曼 大学教育
———传授普遍知识(有这样一种知识,尽管不产生任何东西却十分值得向往,因为它自身就是一种财富,就是对多年辛苦的一种充分的报偿。 知识能完美人性,不是一种对零碎细节的被动吸取,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过程。 大学就是教授全面知识的地方。 理想的大学是“智慧之府,世界之光,信仰的使者,新生文明之母”)
杜威 面向未来的教育
———培养学生“从做中学”(培养学生“从做中学”,将儿童从传统的书本背诵中解放出来。 现实社会过于复杂,学校必须将其简化;现实社会系统庞杂,学校必须组织而使之条理化;现实社会良莠不齐,学校必须对其进行过滤和优选;现实社会有着很多的矛盾和偏见,学校必须在众多不同中寻求平衡。 教育的目的就是经验的重组和改造
尼尔 心灵自由教育
———以爱和自由为宗旨(儿童时代让孩子们尽情游戏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成人之所以对游戏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们早就没有了游戏的能力,出于对孩子考试成绩的恐惧和担心,他们不断地阻挠和反对儿童的游戏。 这样的教育使得孩子们过早被训练成了大人,剥夺儿童的游戏是一种现代文明的罪恶。尼尔一直以双重身份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论:为了与儿童建立平等的关系,让他们发自内心相信自己,他必须把自己当成儿童;而同时为了尽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他必须是一个心理分析学家,时时刻刻积极教育儿童)
福泽谕吉 “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
———造就个人之自由、独立精神(文明包括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又分为文明的个人和文明的国家。所谓文明的个人,是指在智和德两方面达到共进的人,既要掌握“经世致用”的本领,也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精神。 文明的国家也应当具备智和德两大特征,一方面要发展实用科学和工业文明以推进智慧文明,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以及独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