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测评工具设计的理论基础/002
节 教育效能的概念界定与教育效能研究的层次/002
(一)概念界定/002
(二)教育效能研究层次/003
第二节 教育效能研究的模型、方法及其改进/007
(二)EER方法的新进展/009
第二章 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问卷设计与研究设计框架/014
节 问卷设计的整体思路014
第二节 问卷设计框架/015
(一)问卷整体框架/016
(二)学生问卷框架/017
(三)学生家长问卷框架/018
(四)教师问卷框架/019
(五)校长问卷框架/020
(六)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调查框架/021
第三节 影响学生发展的研究设计框架/022
第三章 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设计论证/025
节 学生个体因素/025
(一)人口学特征/026
(二)学习投入/036
(三)学习品质/049
(四)学校认同感/082
第二节 家庭因素/087
(一)家庭人口结构/088
(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092
(三)家庭教育/096
第三节 教师和班级因素/112
(一)职业身份特征/113
(二)教师工作经验/118
(三)教师教学策略/120
(四)教师专业发展/126
(五)班级规模/134
(六)教师工作负担/137
(七)教师工作满意度/148
(八)教师学校认同感/158
第四节 学校因素/163
(一)校长特征/163
(二)学校资源/165
(三)学校管理/173
第四章 某省中小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报告/185
节 学生学业成绩学校间差异及影响因素/186
(一)测试说明与主要研究发现/186
(二)学生成绩学校间的差异/188
(三)学校管理状况及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189
(四)教师队伍状况及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192
(五)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策略、工作投入及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194
(六)学生学校认同感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202
(七)父母教育参与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204
第二节 学业负担专题研究/206
(一)测试说明与主要研究发现/206
(二)学生学业负担分维度特征描述/208
(三)与往年数据及全国常模比较/214
(四)不同地市学生的学业负担情况/216
(五)学生学业负担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221
第三节 学习品质专题研究/228
(一)测试说明与主要研究发现/228
(二)学习意志力/230
(三)学习策略/232
(四)学习动机/234
(五)学习自信心/236
第四节 教师工作满意度专题研究/238
(一)测试说明与主要研究发现/238
(二)教师工作满意度情况描述/239
(三)不同教师工作满意度学校学生成绩比较/240
(四)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241
第五章 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246
节 引言/246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247
(一)学习策略与学生学业成绩/247
(二)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业成绩/248
(三)研究假设/249
第三节 研究设计/251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251
(二)样本分布/252
(三)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信度和效度/254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256
(一)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的描述统计/256
(二)不同特征群体学生平均成绩的差异/257
(三)不同类别学校学生平均成绩的差异/259
(四)计量模型结果/260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267
第六章 课外朴习对初中生不同学科学业成绩的异质性影响/270
节 引言/270
第二节 文献综述/272
(一)课外补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272
(二)不同学科课外补习效果的差异研究/273
第三节 研究方法/274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274
(二)计量模型/275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277
(一)OLS回归结果/277
(二)PSM结果/279
(三)分位数回归结果/80
(四)稳健性检验/282
第五节 主要结论与讨论/284
第七章 中学生科学能力的性别差异:基于学习意志力的视角/287
节 引言/287
第二节 文献综述/289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292
(一)样本分布与测评工具/292
(二)不同学习意志力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差异/293
(三)计量模型的建构/294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296
(一)HLM模型估计结果 /296
(二)PSM模型估计结果/298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301
(一)主要结论/301
(二)建议/302
第八章 家庭背景、影子教育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304
节 引言/304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306
(一)家庭背景对影子教育的影响效应研究及Wisconsin模型/306
(二)影子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308
第三节 研究方法/310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310
(二)分析方法/312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313
(一)家庭背景、教育期望对学生影子教有参与时间的影响/313
(二)教育期望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影子教育参与之间的中介作用/315
(三)家庭背景、影子教育、教育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316
(四)教育期望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319
第五节 主要结论及讨论/320
第九章 学校在家庭处境不利学生实现学业抗逆中的作用/323
节 引言/323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324
(一)学校阶层构成与处境不利学生发展/324
(二)学校教育资源与处境不利学生发展/326
(三)学校教学质量与处境不利学生发展/327
(四)学校氛围与处境不利学生发展/328
第三节 研究方法/330
(一)数据来源/330
(二)变量说明/330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331
(四)分析方法/332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333
(一)抗逆学生比例不同的学校的特征/333
(二)学校因素对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抗逆力的影响/335
(三)学校因素在缩小与家庭背景相关成绩差距方面的作用/336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338
(一)主要研究结论/338
(二)建议/341
第十章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343
节 引言/343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344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及类型/344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345
(三)防治校园欺凌现象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345
(四)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个体特征/346
第三节 研究方法/348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353
(一)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基本情况/353
(二)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354
(三)城乡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异质性分析360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366
第十一章 学校投入与家庭投入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比较研究/369
节 引言/370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372
(一)广义教育生产函数与学校一家庭联合教育生产372
(二)社会资本理论/375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377
(一)教育产出指标的测量/377
(二)学校投入要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378
(三)家庭投入要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381
(四)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384
第四节 研究方法/385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分布/385
(二)变量说明/386
(三)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388
(四)计量模型/390
第五节 实证分析结果/393
(一)影响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的要素分析/393
(二)学校和家庭投入对校际成绩差异的贡献度/399
第六节 主要结论与建议/402
(一)主要结论/402
(二)建议/403
第十二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407
节 引言/407
(一)国家政策倡导下九年一贯制学校已颇具规模/407
(二)九年一贯制办学的理论优势及争鸣/408
第二节 文献综述/410
(一)国外关于一贯制教育的研究/410
(二)国内关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研究/411
(三)述评/411
第三节 研究方法/412
(一)数据来源/412
(二)样本描述/412
(三)核心变量说明/412
(四)统计分析方法/413
第四节 研究结果/414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发展状况的比较/414
(二)学制类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效应/418
第五节 结论及启示/423
(一)结论与讨论/423
(二)政策启示/424
参考文献/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