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是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在这一复杂背景下,我们发现那些在自己亲朋或其他熟人圈子中是一个热心的、无私的、有爱心的和乐于助人的并获得圈内好评的人,在公共道德生活中却常常是一个冷漠的、自私的、缺乏爱心的、甚至对他人做出伤害行为的“不道德”的人。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自我对待他者的道德根据是什么?面对公共道德生活中的这一新问题,我们的道德理论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应该如何回应?这是我们时代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本书主要考察了道德教育的两种进路——道德教育的美德进路和认知发展进路——背后的两种道德哲学,即以美德伦理学为代表的“善”的理论和以义务论为代表的“正当”的理论,以“正当”与“善”相互关系的视角,从学理上回应了“善即正当”“正当内在于善”“正当决定善”等几种不同的道德教育哲学,从而发展出一种包容性的解释框架,即“正当优先于善的道德理论”。它从学理上回答了“自我对待他者正当行动的道德根据是什么”以及正当行动的实践必然性问题。基于此,本书重新阐释了该理论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应用问题。因此,本书对当代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