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1.1.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的反思
1.1.3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
1.1.4自身工作过程中的困惑与反思
1.2核心概念界定
1.2.1高等职业教育
1.2.2现代学徒制
1.2.3高职体育类专业
1.2.4课程体系
1.3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意义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1.4.2技术路线
1.5文献综述
1.5.1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1.5.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5.3现代学徒制研究
1.5.4高职体育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5.5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
1.5.6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第2章现代学徒制的起源及实践
2.1学徒制的起源与发展
2.1.1传统学徒制
2.1.2现代学徒制
2.2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2.2.1德国“双元制”
2.2.2英国现代学徒制
2.2.3美国注册学徒制
2.2.4日本现代学徒制
2.3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发展及实践
2.3.1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时代背景
2.3.2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历程
2.3.3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行
2.4现代学徒制的课程论特征
2.4.1独特的教育过程
2.4.2丰富的课程基因
2.5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2.5.1现代学徒制视域下职业知识的表征
2.5.2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教育价值的实现
目录第3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类专业的发展现状
3.1我国高职教育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与现状
3.1.1我国高职教育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
3.1.2我国高职教育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3.2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对高职体育类人才培养的启发
3.2.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与特征
3.2.2高职体育类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创新
3.3重构课程体系:提升高职教育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3.3.1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类型
3.3.2重构高职体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意义
第4章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体育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体育运营
与管理专业为例
4.1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4.1.1基于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
4.1.2基于职业分类的指导思想
4.1.3基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4.2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4.2.1目标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
4.2.2知识生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
4.2.3课程匹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4.3高职体育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4.3.1新知识观
4.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3.3新制度主义理论
4.3.4利益相关者理论
4.4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4.4.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课程目标体系
4.4.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4.4.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保障体系
4.4.4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课程实施体系
4.4.5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第5章个案研究:江苏省W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5.1江苏省W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背景
5.2江苏省W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举措
5.2.1人才培养机制举措
5.2.2人才培养模式举措
5.2.3课程体系建设举措
5.2.4课程资源开发举措
5.2.5教学团队建设举措
5.2.6教学条件建设举措
5.2.7教学组织管理举措
5.2.8质量监控评价举措
5.3基于现代学徒制江苏省W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3.1人才培养方案(学校)
5.3.2人才培养方案(企业)
5.4基于现代学徒制江苏省W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课程实施对策
5.4.1加强政府引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5.4.2吸纳行业协会,借鉴行业协会标准
5.4.3激发企业动力,提升企业参与活力
5.4.4优化共育方案,创新合作机制体制
5.4.5加强制度建设,配套组织管理办法
5.4.6强化学徒权益,保障培养学习质量
5.4.7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行业职业标准
5.4.8举办技能大赛,提升专业培养质量
5.5基于现代学徒制江苏省W高职院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诊改”第6章主要结论与后续思考
6.1主要结论
6.1.1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具有重要创新价值
6.1.2现代学徒制的教育过程蕴含原始的课程论基因
6.1.3构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体育类专业课程体系
6.1.4高职体育类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具体对策
6.2后续思考
6.2.1寻找两平衡点:现代学徒制中的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
6.2.2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国家标准
6.2.3维护师徒关系:从教育关系到生产中的互动
6.2.4思考专业差异性:是否所有专业都适合现代学徒制培养
6.2.5考量学历延伸性:现代学徒制的学历层次与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