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编一四三)收录《历代名臣奏议》181—216卷,主要内容为“去邪”“赏罚”“戒佚欲”“慎微”“听言”“法令”“慎刑”“谨名器”等部分的内容。《历代名臣奏议》是一部上自商周、下至宋元历代约两千余位名臣的奏议汇编。全书分为君德、圣学、孝亲、敬天、治道、经国、礼乐、用人等66门,辑录历代名臣奏议八千余篇。该书取材广泛,举凡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典制沿革、民族关系等等,无不收录。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历代名臣文集或总集中的奏议外,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历代正史‘列传’和‘志’中的君臣对答之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它的编纂,推动了后世“经世文”及奏议文献的编纂。对政治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的研究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历代名臣奏议》编纂时间较早,而此后宋元及之前学者的文集多有散佚,此书也因其保存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而成为了文集辑佚的渊薮。又因此书所用底本多为善本,且为当时内务府官修,因而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学者多据以校正历代文人文集。《历代名臣奏议》有明永乐十四年(1416)内府刊本,当时只刊印了数百本,流传甚少。此次校点,即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永乐内府刊本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本为校本,参校奏议作者文集、《宋朝诸臣奏议》《续资治通鉴长编》及二十四史等相关文献资料。本次整理由张希清、张衍田、刘怡宏、董文静、王鹏、刘永强、汪允普合作完成,张衍田制定校点体例及细则,张希清负责统稿并撰写校点说明。《儒藏》(精华编)在中国古籍编纂史上首次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海外文献萃为一编,并全面整理。传世文献收录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反映儒家思想、体现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出土文献主要收录近代以来出土的儒学典籍。海外文献则收录日、韩、越三国存世的重要儒学文献。采用能代表儒家学术观的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按部、类、属进行分类(出土文献另列)。整理工作包括对收录的文献进行版本研究、校勘、标点及撰写校点说明等。《儒藏》精华编以标点加校勘记的形式进行整理,以繁体竖排排印本的形式出版,不仅收录历史上传世的儒家经典文献,也收录重要出土文献,并制成电子文本进行全文检索。同时,《儒藏》精华編还收录了域外的重要典籍,编为日本编、韩国编、越南编。《儒藏》精华編共2.3亿字,339册,是一次对儒家经典文献的重要汇编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