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被作为行为准则之一。历代都继承了重“耻”的传统,把“明耻”视作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地自容的唾骂之辞。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明耻篇》分为正篇、附篇两部分,选录了45个与“耻”有关的典型人物:正篇为明耻者23人,既有世人称颂的伯夷、叔齐、苏武、杨震、周处、祖逖等人,也有鲜为人知的段秀实、郑思肖、杨继盛等;附篇为无耻者22人,既有遗臭万年的赵高、隋炀帝、秦桧、慈禧等人,也有揭露其丑恶的邓通、石崇、李林甫等人。作者用十余万文字介绍他们的事例。通过这些故事引发思考,促使人们检视自身,端正价值观。作者选择人物时,既考虑了所选人物所属的朝代,又考虑到明耻、无耻人数的平衡;既有意选取人们熟知的人物,又发掘了一批新人新事。作者选取的这些例子,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可资借鉴的“人镜”,通过他们反映出来的“耻”观念,至今仍有借鉴作用,明耻者让人见贤思齐,无耻者不仅令人唾弃,还有很好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