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关节点的河西走廊,曾孕育光耀千古的丝路文化。明末清初以来,盛行在河西走廊、为广大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道德教化文本宝卷,学术界将其称为“河西宝卷”。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其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及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文学、文化和文献学价值。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北高校一些学者从乡村农民手中访获一批宝卷。该书在广泛搜集、充分使用河西宝卷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耕文本,考镜源流,探究本真。本书从丝路河西文化、因果故事和民间教化等方面切入,全方位对河西宝卷进行研究。作者以《姊妹花宝卷》《仙姑宝卷》《护城奇案宝卷》等大量宝卷为例,通过对这些因果故事的叙事模式、民间教化的演变等方面,对河西宝卷的主题倾向、文本特征和叙事转型进行了深刻研究。作者又从文学史原理、文体学理论角度审视辨析,探讨河西宝卷文学文体的叙事性、叙事程式化和文本构成形成的艺术综合性特征,论述河西宝卷文体及其文本构成的独特审美功效。进而,探寻中国文体的演变和中国俗文学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