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材来自我们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可以说,它与我们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它会告诉我们,我生长在哪里,我生长的这方水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势?这方水土又是如何养育了我们,我们又当如何利用好这个优势,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思想的启蒙是从脚下的这块土地开始的。让他们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就能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根;就能让他们在面对家乡时,心生欢喜;就能让他所经历的童年故事成为他人生中用不翻篇儿的话题;就能让每一个孩子,以乡土为傲,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故乡。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便是一部再好的统编教材,也无法将一个民族历经几千年才积累下来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内涵都统统呈现出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好有限的篇幅与无尽的中华文明这对矛盾呢?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想到了乡土教材。当时先贤们的想法很简单——爱祖国,就要从热爱自己的故土做起;爱人民,就要从热爱自己的家乡父老做起;爱传统,就要从热爱自己的本乡本土的乡土文化做起。他们相信,一个热爱乡土的人,一定会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因为说到底,乡土教育就是一场“培根”的教育。根深才能叶茂,一个不了解家乡的人,就是一个无根的人,这样的人终究不会真正长大。中国乡土教材发展的历史不过百年,而乡土文化却延续了数千年。并不庞大的乡土教材,承载着厚重而丰富的乡土文化,成为千千万万个青少年的必学内容。之后,这些文化再由孩子传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一来,不仅是有乡土教材的孩子们学到了乡土文化,没有教材的大人们也会通过孩子之口了解到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就是这样,在慢条斯理中获得传承。于是,无论年老还是年少,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在不断地从乡土中获得力量与滋养。这样,我们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不论走了多远,不管走到哪里,都会不忘来时路,亦不忘故土。也许,乡土教材的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