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明新探丛书”序
导言:秦扩张历程与“土地”“民人”政策
(一)“东略”“东征”“东伐”
(二)秦“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三)“土地”和“民人”
一、“岐以西”“岐以东”:秦建国初的国土
(一)秦人的“西垂”经营
(二)周“赐之岐以西之地”
(三)“岐以东献之周”
(四)秦襄公时“秦境东至于河”说
二、“收周余民而有之”:秦强国扩张的重要政策
(一)关于“余民”
(二)“周余民”的处置方式
(三)人口增益的直接意义
(四)“《终南》戒襄公”说及“襄公所得”
(五)“收周余民有之”与农耕生产水准的提升
(六)对于“周余民”的文化追忆
三、战国秦代“西—雍”交通
(一)“西—雍”早期交通
(二)“西”与“雍”的畤
(三)《史记》“西雍”辨正
(四)“西”“雍”神祀中心及其交通联系
(五)“西—雍”“通权火”的可能
(六)秦始皇二十七年出巡线路
四、论伯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马”
(一)伯乐“善治马”“善驭马”说
(二)《韩非子》伯乐相马故事
(三)伯乐“赵人秦人”异说
(四)《吕氏春秋》:“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
(五)九方堙为秦穆公求“天下之马”
(六)九方堙“得马”“沙丘”
五、说秦宫“?娥之台”兼及“秦娥”称谓
(一)《方言》“秦有?娥之台”
(二)战国都城“高台”建筑与秦宫苑的“台”
(三)“秦俗,美貌谓之娥”
(四)“?娥”非“七娥”辩
(五)“?娥”“漆娥”说
(六)“女称娥”的普及与“忆秦娥”文学意境
六、秦孝公商鞅变法与秦定都咸阳
(一)秦都转移与“东征”战略
(二)咸阳:新的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
(三)自雍徙都咸阳:商鞅变法的重要主题
(四)始都咸阳与新的战略格局的形成
七、雍—咸阳文化重心的转换与蜀道主线路的变化
(一)“故道”主线路时代
(二)褒斜道的开通和使用
(三)灙骆道早期交通条件
(四)商鞅时代交通形势
(五)秦始皇的“南阙”和汉高祖的“蚀中”
八、秦兼并蜀地的意义与蜀人对秦文化的认同
(一)散国与“周道”
(二)“石牛”传说与秦蜀早期往来
(三)秦惠文王发兵伐蜀
(四)关中“天府”与蜀中“天府”
(五)“蜀侯”“蜀相”“蜀守”故事
(六)蜀侯:“求雨”“镇水”之神
(七)成都“与咸阳同制”
(八)“移秦民”“迁之蜀”
(九)蜀人“染秦化”与蜀文化的反方向传布
九、秦国巴山交通开发与“賨民”的文化表现
(一)“巴人”“賨人”“南蛮”说与“输布”制度
(二)廪君“土船”故事与“盐神”崇拜
(三)“板楯蛮夷”“杀虎”事迹的交通史与行政史意义
(四)楚灭“枳巴”说
(五)“賨钱”与“賨幏”“賨布”
(六)“率以征伐”与后世“反”“叛”:巴賨民人控制
(七)巴賨故事的历史回声:张鲁“奔南山入巴中”
(八)朴胡、杜濩“皆封列侯”与高峻拜“通路将军”
十、宣太后的政治实践与秦扩张历程
(一)“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的时代
(二)宣太后登上历史舞台
(三)“太后自治事”
(四)“昭襄业帝”:统一的历史准备
(五)“义渠之事”与秦楚风俗背景
十一、“郑国渠”经营与泾洛流域的农业进步
(一)“郑国开渠利秦”
(二)郑国渠:“郑国”的纪念
(三)“郑国间秦”行为与“郑国渠”的工程史意义
(四)郑国渠的灌溉效能
(五)郑国渠“石囷”辨
十二、“秦称西帝”与“秦地半天下”
(一)从“秦”“山东”到“山西”“山东”
(二)“关东”“关西”文化区域理念发生缘起
(三)“秦”与“山东”形势对比的变化
(四)“山东”“山西”与“天下之脊”
(五)齐秦东西“帝”
(六)“唯秦雄天下”与“秦地半天下”
十三、“大关中”格局的形成
(一)“关中”地域界定
(二)《史记•货殖列传》的“大关中”观
(三)《二年律令》所见五关
(四)“关中”区域概念的发生与变化
(五)“大关中”说的法律认定
十四、长平之战对于“秦吞并三晋”的意义
(一)秦军“追亡逐北”,“宰割天下”
(二)上将军白起
(三)长平决战
(四)“长平之坑”
(五)长平之战的历史反响
(六)杜邮反省:“是足以死”
(七)“赵氏壮者皆死长平”:长平惨剧对赵国人口的摧杀
(八)“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
(九)秦攻伐“三晋”的生命史考察
十五、秦兼并战争中的“出其人”政策
(一)秦扩张进程中的“出其人”“归其人”史例
(二)《资治通鉴》的写述方式
(三)“上党民走赵”史事
(四)“虎狼之秦”名号与东方六国的文化敌对倾向
(五)“徕民”:从兵战强势到执政能力
(六)“募徙”“赐爵”“赦罪人迁之”政策
十六、秦“北河”战略与“逐北”攻势
(一)秦人“北河”关注
(二)纵与横:秦进军趋势的战略方向择定
(三)秦惠文王“游至北河”与秦昭襄王“伐灭义渠”
(四)“伐赵”“攻燕”:秦的“逐北”攻势
(五)蒙恬“北击胡”
(六)秦人“北边”经营的世界史意义
十七、“之河南”“之邯郸”“游至郢陈”:秦王政出行
(一)“王之河南”
(二)桓齮军的战功与吕不韦的死葬
(三)“秦王之邯郸”
(四)“从太原、上郡归”
(五)“秦王游至郢陈”
(六)“抚东土”“省卒士”
十八、战国与秦代的武关和武关道
(一)“武关道”的历史作用
(二)“武关道”考古发现
(三)“武关”的空间定位
(四)武关镇的战国秦汉遗存与“武候”文字瓦当
(五)地湾出土“武关候”简文的参照意义
(六)关于“武候”“武关候”
十九、龙川秦城的军事交通地位
(一)赵佗乘龙川而跨南越
(二)龙川:吴人南下通路
(三)龙川秦城规划的意义
(四)赣江—东江:南北交通的枢纽
(五)龙川军事交通地位的其他史证
二十、秦代“五岭”交通与“南边”行政
(一)秦始皇五岭“新道”
(二)灵渠:秦代水利奇迹
(三)交通的发展和“南边”的移动
(四)历史比照之一:“南山”道路和“五岭”道路
(五)历史比照之二:海陆并进的军事交通记录
(六)岭南新区的交通与行政
二十一、秦“灭齐为郡”与稷下学的历史命运
(一)战国晚期文化地图中的稷下学
(二)齐秦东西帝的文化背景
(三)秦王朝对齐文化的看重与秦博士中稷下学者存在的可能
(四)“不中用”:秦始皇的文化裁断
(五)大一统集权政治与稷下学的际遇
(六)“杂家”名号:《汉志》措置与稷下学的尾声
二十二、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与秦的覆亡
(一)区域政策是秦末危机的重要导因
(二)奴役关东的政策
(三)“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
(四)对关东的文化歧视
(五)“关东群盗并起”
(六)秦扩张史中的新区政策比较
(七)秦区域政策的文化基因
(八)“汉承秦制”及区域政策修正
二十三、“亡秦”“逃秦”“避秦”“遯秦”:秦代人口流失现象
(一)“亡秦”:刘邦言“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二)“逃秦”:樊於期境遇及相关信息
(三)“避秦”:“辰韩”“秦韩”移民
(四)张良“东见仓海君”
(五)“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
(六)“遯秦”:逸民四皓事迹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