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001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001
二、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006
三、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015
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019
节 阴阳学说 /019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020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023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3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040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041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044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49
第三节 精气学说 /058
一、 精气的基本概念 /058
二、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060
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62
第二章 藏象/064
节 五脏 /070
一、 心(附:心包络) /070
二、 肺 /078
三、 脾 /089
四、 肝 /096
五、 肾(附:命门) /106
第二节 六腑 /121
一、 胆 /122
二、 胃 /123
三、 小肠 /126
四、 大肠 /127
五、 膀胱 /128
六、 三焦 /129
第三节 奇恒之腑 /133
一、 脑 /133
二、 女子胞 /136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38
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39
二、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49
三、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50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157
节 精 /157
一、 精的基本概念 /157
二、 精的生成 /158
三、 精的功能 /159
第二节 气 /161
一、 气的基本概念 /161
二、 气的生成 /162
三、 气的运动 /163
四、 气的功能 /165
五、 气的分类 /169
第三节 血 /178
一、 血的基本概念 /178
二、 血的生成 /178
三、 血的运行 /180
四、 血的功能 /182
第四节 津液 /183
一、 津液的基本概念 /183
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85
三、 津液的功能 /187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88
一、 气与血的关系 /188
二、 气与津液的关系 /191
三、 血与津液的关系 /193
第四章 经络/197
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197
一、 经络的基本概念 /197
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 /198
第二节 十二经脉 /200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200
二、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202
三、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213
四、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214
五、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216
六、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217
第三节 奇经八脉 /218
一、 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功能特点 /218
二、 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220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224
一、 经别 /224
二、 别络 /227
三、 经筋 /228
四、 皮部 /229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230
一、 沟通联系作用 /230
二、 通行气血作用 /233
三、 感应传导作用 /234
四、 调节平衡作用 /234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235
一、 阐释病理变化 /236
二、 指导疾病的诊断 /237
三、 指导疾病的治疗 /237
四、 指导养生保健 /238
第五章 体质/240
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240
一、 体质的概念 /240
二、 体质的构成 /240
三、 体质状况的评价 /242
四、 体质的特点 /243
第二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 /244
一、 先天因素 /244
二、 后天因素 /246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250
一、 体质的分类方法 /250
二、 体质的阴阳分类及其特征 /251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253
一、 体质与病因 /253
二、 体质与发病 /254
三、 体质与病机 /255
四、 体质与辨证 /255
五、 体质与治疗 /256
六、 体质与养生 /257
第六章 病因/258
节 外感病因 /261
一、 六淫 /261
二、 疠气 /272
第二节 内伤病因 /275
一、 七情内伤 /275
二、 饮食失宜 /282
三、 劳逸过度 /286
第三节 继发病因 /288
一、 痰饮 /288
二、 瘀血 /292
三、 结石 /296
第四节 其他病因 /298
一、 外伤 /298
二、 寄生虫 /299
三、 胎传 /301
四、 毒邪 /303
第七章 发病/304
节 发病原理 /304
一、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305
二、 邪气侵犯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06
三、 邪正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307
第二节 影响发病的因素 /309
一、 环境与发病 /309
二、 体质与发病 /309
第三节 发病类型 /310
一、 感邪即发 /311
二、 缓发 /311
三、 伏而后发 /312
四、 继发 /312
五、 合病与并病 /312
六、 复发 /312
第八章 病机/316
节 基本病机 /316
一、 邪正盛衰 /316
二、 阴阳失调 /321
三、 气血失常 /328
四、 津液代谢失常 /335
第二节 内生五邪 /336
一、 风气内动 /336
二、 寒从中生 /337
三、 湿浊内生 /338
四、 津伤化燥 /338
五、 火热内生 /339
第三节 疾病传变 /340
一、 疾病传变的形式 /340
二、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347
第九章 防治原则/351
节 预防 /351
一、 未病先防 /352
二、 既病防变 /356
三、 病后防复 /358
第二节 治则 /358
一、 正治与反治 /360
二、 治标与治本 /364
三、 扶正与祛邪 /366
四、 调整阴阳 /371
五、 调理气血津液 /373
六、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76
附:主要参考书目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