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胶质瘤为例,现在我们对胶质瘤的认知和十年前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前如果没有IDH突变等重要分子标志,无法想象胶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临床试验等如何规范开展。所以我们神经外科医生必须不停地学习、创新,在前辈聚沙成塔得来不易的成果和进步上继续前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近20年里日新月异,WHO关于脑肿瘤分子分型的更新速度远超从前,当下在研的脑肿瘤临床实验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脑科学的突飞猛进,胶质瘤诊疗有望在近期有所突破。而突破则依赖于创新,尤其是技术方面的突破和革新。未来的胶质瘤诊疗更加精准化、个体化。如免疫治疗被寄予厚望,在其他恶性肿瘤中也进展迅猛。但在脑胶质瘤中,免疫治疗可能依赖于更加精准的分型和预测,如针对IDH突变的疫苗、针对H3突变的CAR-T治疗等。对于靶向治疗,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患者,那么治疗可能无效。其他如给药途径的改进,有可能为胶质瘤化疗、免疫治疗的突破带来希望。众多“黑科技”也有助于胶质瘤的精确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如物理治疗中的电场治疗(TTF)在临床试验中脱颖而出,且在复发胶质瘤临床试验结果不明朗的情况下开展针对原发GBM的3期临床试验,着实需要勇气和魄力。今年ASCO年会同样报道了许多物理、化学的新方法,如激光治疗、超声治疗等。质子重离子、硼中子等也有望带来新进展。手术机器人,以及前述的基于质谱分析的术中“iknife”技术等也为手术带来新思路。此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有望广泛应用于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近期我们还发布了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中国共识,各类脑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在飞速发展。为此,我们编撰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疑难疾病病例精解》,希望通过这些经典的病例讲解,能一窥不同疾病的临床进展,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为我国胶质瘤事业和神经外科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