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野外调查及室内实验数据为基础,在林分尺度对4种典型林分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生产力、土壤养分、降水分配特征和水质离子净化效应方面展开研究;在景观尺度对保护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网络优化对策。本研究获得的重要科学发现如下:①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灌木多样性与丰富度指数减小,草本丰富度指数略增,乔木、灌木和草本均匀度随山体高度增加无显著变化;②各林分生物量范围在58.30 ~ 305.48 t/hm2,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蒙古栎纯林>山杨纯林>油松纯林,4种林分的各器官生物量的积累以树干和树枝为主;③随土壤厚度的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全量养分含量逐渐减少,全钾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阔叶林>针叶林;④不同林分在不同雨量级和生长季各月的降水分配月动态差异明显,降水分配特征基本一致,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林分生态水文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混交林(2.44)大,油松纯林(-2.74)小;⑤大气降雨经过4种林分各层次后,其水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从不同林分来说,山杨纯林和油松纯林枯落物层的净化作用较为显著,在对水质起到关键净化作用的20 ~ 40 cm和40 ~ 60 cm土壤层,以蒙古栎纯林的净化效果,其次是油松 毛白杨混交林;⑥2010 —2020年,北京松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林地为核心景观基质,以阔叶林为优势景观类型,由于人为干扰不断增强,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加。通过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对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及生态网络进行了优化,可为森林公园区域景观规划、资源管理保护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针对松山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维护与功能提升提出以下建议:①在今后生物多样性及生产力保护措施实施过程中,需按照自然演替规律,综合考虑冠层物种组成与结构、微地形的调控作用,寻找适宜林分类型的森林群落多样性,根据经验制定合理可行的保护技术,为森林群落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科学支撑;②大面积种植针阔混交林能有效提升森林水文功能,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发展、改善北京地区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③目前保护区内的景观破碎现象已经得到缓解,仍需在后续的保护管理中结合园区实际特点着重保护以阔叶林为代表的优势景观类型,并进行全面的网络调整与优化。本研究对强化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乃至促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