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汉学史》主要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印度学者的汉学研究发展史,涉及印度学者对中国语言、哲学、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印度的汉学研究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1918—1947)印度独立之前的汉学研究;第二阶段(1948—1964)局限于少数精英学者的汉学研究;第三阶段(1965—1988)侧重于现实问题研究(包含中印关系研究)的政治研究占主导,人文历史方面的汉学研究走入低谷;第四阶段(1989年至今)逐渐步入正轨,发展势头迅猛且硕果累累的汉学研究。综观全书,印度汉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①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依附式研究道路,它的依附对象和模仿内容,主要包括欧美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机构及其治学方法、理论体系。②研究基础薄弱,缺乏前现代的汉学研究传统,其开端远没有以法国汉学为代表的欧洲汉学早。③研究领域方面“重现实政治,轻人文历史”,且受中印两国政治关系影响比较大。本书是国内首次以专题著作的形式对20世纪以来印度汉学研究史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总结的书。这种系统研究将拓展中国的印度研究领域,弥补其中一些不足之处,同时也将丰富或促进国内对国外汉学的系统研究,对以后印度汉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结合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海外传播和推广的文化政策,这本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