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研究员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基础类)重大招标项目“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批准号:13&ZD144)的最终成果形式,约40万字。《玛纳斯》史诗与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经我国申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玛纳斯》史诗还是“一带一路”跨界流传的著名史诗,在我国及中亚地区有关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纽带桥梁作用。正文部分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为国内国际《玛纳斯》学术史的全面梳理,分六节以宏观的国际视野对19世纪中期乔坎·瓦里汗诺夫和拉德洛夫所开创以来的世界范围内《玛纳斯》学的肇始,各个发展阶段,理论探索和主要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评析,并且在最后总结了世界《玛纳斯》学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从界定《玛纳斯》史诗歌手群体的特点和集体性特种入手,尤其是对19世纪以来杰出的玛纳斯奇的史诗演唱特色,文本的特点着力进行了分析。按照年代顺序逐个全面而细致地介绍了19世纪以来出现的11位大师级玛纳斯奇演唱的史诗文本内容、文本特点、文本结构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史诗学唱经历和传奇人生。第三章在民俗学、口头诗学、语言学、文化学的视野中运用“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多学科理论的视角上对作为柯尔克孜族口头传统文化代表作《玛纳斯》史诗的创造者、传承者、演唱者、发展者、保存者主体的玛纳斯奇的以口头形式学习掌握《玛纳斯》史诗的经历,他们的传奇般的成长过程和口头史诗演艺生涯,每一位玛纳斯奇独特的史诗演唱风格及其形式,他们对于《玛纳斯》史诗的“演唱中创编”的口头史诗演唱与即兴创编,他们的史诗演唱活动的及其语境的关联,语境对说史诗演唱创编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主要是借鉴民俗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从口头说史诗《玛纳斯》的传承方式、传承路径入手,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作为“在演唱当中创编”的史诗及其口头形式产生、口头形式演述、口头形式传播、口头形式传承的独特传播方式,在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资料为基础,对《玛纳斯》史诗的家族传承方式,不同年龄段的玛纳斯奇之间的师徒传承,由师徒关系和歌手生活区域的不同而产生的《玛纳斯》史诗演唱流派的形成原因,不同流派之间的关联与彼此文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第五章以《玛纳斯》史诗文本的口头程式句法以及口头史诗演唱中的修辞手法,口头史诗艺人在演唱中史诗文本层面所呈现出的艺术创作技法为着眼点,对《玛纳斯》的程式化语言特征,程式句法特征,作为以程式化的演唱创编中不可或缺的特性形容词、平行式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阐释,揭示了《玛纳斯》作为一部口头史诗的语言特征以及玛纳斯奇在“演唱中创编”的即兴创作状态中如何运用现成的程式化语词工具和手段。与此同时,探讨和分析了玛纳斯奇在演唱中所创造出的史诗文本中所体现出的特殊的修辞句法及其功能,尤其是对玛纳斯奇在《玛纳斯》演唱中大量运用的各种比喻隐喻、夸张、人物之间的对话等。第六章在以上各章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英雄史诗的概念,英雄史诗类型、英雄神圣的主题、英雄史诗的内涵等不同层面逐步深入讨论深入探索和研究阐释了《玛纳斯》作为英雄史诗的本质特征和悲剧性审美特质。附录部分对国内外已知的所有《玛纳斯》史诗歌手及其史诗唱本变体异文进行了汇总、梳理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