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艺术》梳理了南亚次大陆从公元前300年至21世纪艺术发展的历史,追溯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赞助人和工匠如何创造出符合不同的宗教和意图的丰富的艺术形式;石窟、神庙、雕塑、绘画等又如何为不同时期的政权服务。通过探究艺术生产与赞助、个人创造力与统治意识形态间的互动,平衡印度教、佛教的影响和一直以来被低估的印度伊斯兰艺术、殖民时期和现代艺术的成就,书中的每个时期都呈现出其独特风情。全书收录150张插图,全面展示印度艺术的各种形态。若干建筑解剖图带读者走进神秘而鲜活的印度教神庙内部,了解南北印度不同的建筑风格,解析莫卧儿皇帝在新首都中蕴藏的野心,以及殖民时期建筑对印度城市风貌的塑造。17世纪是绘画的世纪,在莫卧儿皇帝和北方邦国的宫廷中,艺术家们吸收多样的本土和外来技法,创作了大量肖像、风景、静物和叙事作品,华丽的色彩和纤细的笔触体现了极致的观察和无与伦比的技巧。欧洲艺术的透视法通过艺术学院和机械复制技术迅速为殖民时期的印度艺术家所吸收。泰戈尔等实践着立体主义、原始主义等先锋潮流,同时结合民族主义风潮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艺术也成立抵御殖民主义的武器。独立后,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现代艺术在全球化的同时都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女性创作。除了对自身经历的自传式记录,她们也把社会批判作为描绘的对象。活色生香的印度艺术与崇尚“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欧洲艺术迥异,也遭遇了几个世纪的误读。本书企图破除这种学术传统,在印度艺术的语境中,展现最单纯、最多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