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绪论 1
1.1 城市活力的内涵与营造 1
1.2 城市活力研究的发展 3
1.3 研究目标 5
第2 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6
2.1 城市活力营造理论 6
2.1.1 城市活力研究的开端 6
2.1.2 对公共空间和场所的重新重视 8
2.1.3 欧美城市活力营造的政策与实践 10
2.1.4 中国当下所面临的城市活力问题以及实践探索 11
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13
2.2.1 西方环境行为学研究 13
2.2.2 西方规划界的人本主义思潮 14
2.2.3 中国环境行为学理论发展 22
2.2.4 当代中国大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及出行行为选择 23
2.3 城市建成环境研究 26
2.3.1 城市建成环境的内涵 26
2.3.2 城市建成环境指标和框架 28
2.3.3 城市建成环境测度方法 40
2.4 城市活力测度方法 41
2.4.1 传统调研方法 41
2.4.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活力数据 42
2.5 地理数学方法 46
2.5.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6
2.5.2 空间聚类分析 54
2.5.3 空间统计模型 61
第3 章 城市活力分析案例选取和数据来源 67
3.1 研究区域概况 67
3.1.1 城市概况 67
3.1.2 宏观尺度研究范围 68
3.1.3 中观尺度研究范围 69
3.2 宏观尺度城市活力数据处理 70
3.2.1 宏观尺度分析样本 70
3.2.2 宏观尺度数据来源 70
3.3 中观尺度城市活力数据处理 73
3.3.1 中观尺度分析样本 73
3.3.2 中观尺度数据来源 74
第4 章 宏观尺度城市活力表征及时空变化模式 80
4.1 宏观尺度城市活力表征 80
4.2 宏观尺度城市活力时间变化特征 81
4.2.1 宏观尺度城市活力总体变化特征 81
4.2.2 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城市活力变化对比 82
4.2.3 城市活力逐日变化特征 84
4.2.4 城市活力空间变化规律 85
4.2.5 城市活力时间变化规律 88
4.3 城市重心位置的偏移 97
4.4 宏观尺度下建成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102
4.4.1 密度 103
4.4.2 多样性 104
4.4.3 建成环境设计特征 105
4.4.4 综合可达性 106
4.4.5 公共交通邻近度 107
4.5 宏观尺度城市活力影响机制分析 108
4.5.1 空间滞后模型 108
4.5.2 宏观尺度城市活力影响因素解析 109
4.5.3 分析结果解读 124
4.6 宏观尺度城市活力分析总结 131
第5 章 中观尺度下建成环境与城市活力的分析 134
5.1 中观尺度城市活力表征 134
5.2 中观尺度城市活力时空变化模式 136
5.2.1 中观尺度城市活力时间变化特征 136
5.2.2 中观尺度城市活力空间变化特征 139
5.2.3 不同类型街道空间活力对比 144
5.3 中观尺度下建成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152
5.3.1 街道区位特征 152
5.3.2 街道功能性特征 153
5.3.3 街道安全性特征 153
5.3.4 街道可达性特征 155
5.3.5 街道环境特征 155
5.3.6 街道物理特征 156
5.4 城市街道建成环境特征指标的测度结果 157
5.4.1 街道区位特征测度结果 157
5.4.2 街道功能性特征测度结果 160
5.4.3 街道可达性特征测度结果 163
5.4.4 街道安全性特征测度结果 165
5.4.5 街道环境特征测度结果 167
5.4.6 街道物理特征测度结果 168
5.5 中观尺度城市活力影响机制分析 172
5.5.1 城市街道活力的空间自相关测度 172
5.5.2 中观尺度城市活力影响因素解析 174
5.5.3 分析结果汇总与解读 181
5.6 中观尺度城市活力分析总结 183
第6 章 结论与讨论 185
6.1 城市活力营造提升策略 185
6.1.1 城市规划层面的城市活力营造提升策略 185
6.1.2 城市设计层面的城市活力营造提升策略 188
6.2 研究创新 190
参考文献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