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循吏故闻喜长韩仁铭》:该碑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清刘青藜《金石续录》、翁方纲穴两汉金石记《和王昶》金石萃编移中均有收录。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郑州荣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金正大五年(1228),时任荣阳县令的李天翼(字辅之)在“京城之墟”(今荣阳市京襄城村),发现了此碑并将其移到县署二门内东侧。碑文左侧刻有金正大五年赵秉文和正大六年(1229)李天翼跋语,及李献能题铬,详述了该碑当时的出土情况。碑额篆书“汉循吏故闻喜长韩仁铭”10字。碑文隶书,共8行,154字,其中缺16字,残8字。碑文记述了韩仁做官的政绩和不幸短命,上级官下令地方以少牢祠之,以示褒扬的情况。字体疏朗,行笔遒劲,为汉隶书体另一个流派。清杨守敬评其书云“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碑额篆书,结体长短随字结构,行间茂密,和而能变,与碑文隶书同出一人之手,可称双绝。《北齐刘碑寺造像碑》:位于郑州登封市东南20公里刘碑村。北齐天保八年(557)豫州刺史刘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兴建佛寺,因名“刘碑寺”,又为保护此碑建碑楼,俗称“碑楼寺”。刘碑寺造像碑为石灰岩雕造,通高3.98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非常高大的一通螭首扁体造像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连为一体,用整块石材雕成。碑首高1.15米,宽1.58米,厚0.45米;碑身高2.03米,宽1.44米,厚0.45米;座高0.8米,宽1.98米,厚1.26米。不论其高大的碑体,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造像碑中之最,其精美的造像艺术体现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虽然造像头部多已残毁,但其华丽的装饰和丰富的雕刻内容及鬼斧神工般的雕刻艺术,成就了这座艺术丰碑。该碑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夏日游石淙诗并序》:位于郑州登封市区东南20公里石淙河车厢潭北石崖之上,焉河南境内非常大的摩崖石刻。周武久视元年(700)五月十九日刻。高3.65米,宽3.70米。女皇武则天及其16位从臣撰文,薛曜书丹。楷书,39行,行42字,分3层写刻。上层首行题“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已漫漶不可句读,其后为女皇武则天的诗序和一首诗:上层后半部分和中、下两层为16位从臣写的侍游应制诗各一首;末行为刻碑年月及薛曜衔名。文中有武则天自制新字。碑面上沿有一排凿眼24个,原为穿杆搭檐,以遮蔽风雨,因此碑文绝大部分完好。薛曜的书法瘦劲奇伟,被历代书家称为“宋徽宗瘦金体之祖”,存世作品极少,因而十分珍贵。《唐汉忠烈纪公碑》: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荣镇纪公庙村。唐武周长安二年(702)刻。碑高3.02米,宽1.09米。碑身与碑首焉一石,首为半圆形高浮雕6条蟠龙,额篆书“汉忠烈纪公碑”。卢藏用撰文并书丹。隶书23行,行41字。碑文记述纪信为救高祖刘邦而遭项羽火焚的忠烈事迹。碑阴下部亦有隶书碑文,因时间久远而字迹不清。关于卢藏用书法,宋姜夔穴读书谱移中有“润露妍花,凝姻修竹”之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唐天宝三载(744)二月五日立,高约9.02米,碑身高3.8米、宽2.04米,厚1.05米。现立于郑州登封市城北嵩阳书院大门外。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雄伟壮观,焉嵩山第1大碑,由碑趺、碑身、碑首组成。额题“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为裴迥篆额,李林甫撰文,徐浩书丹。隶书,25行,行53字。碑阴有宋熙宁四年(1071)张琬等人和宣和七年(1125)卢汉杰等人题名。此外,碑阴及两侧所刻历代游人所题唾骂李林甫的诗句,亦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此碑以雕刻精美而着称。长方形碑座的四面刻有10龛,龛中一武士,各作一手持剑,一手擒蛇、鱼、蟾等形象,凶悍勇猛,气势逼人。碑顶由4块巨石分3层雕凿,叠砌而成;两侧为麒麟;中层焉两石并砌承托龙珠的云盘,盘上遍刻勾连缭绕的云朵;最上层焉顶脊,脊上雕二龙戏珠。此装饰既调和了碑首单调的气氛,又平衡了碑顶重心,使整个碑身牢固稳健。碑文记述唐玄宗李隆基梦想长生,命道士孙太冲先后在高阳观、猴山升仙太子庙为其炼丹的故事。该碑石质细腻,虽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碑面仍光滑乌亮。《大元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 少林开山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之碑》《明嵩山少林寺赐紫住持曹洞正宗 第二十六代禅师道公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