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家”的旅游商业化研究》作者就像一个导游带着游客,由远及近明晰方位,进入云南后,一路南下来到西双版纳,举目远眺热带旖旎风光,于婀娜多姿的风尾竹间穿行,干栏式建筑形成的村寨跃入眼帘,拾级而上傣家竹楼,终于到了旅游目的地,开启深度感知模式。西双版纳作为中国典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已成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也主导了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巨大变迁。而傣族村落和傣家竹楼是西双版纳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景观符号和标签,一看到干栏式建筑就会想起西双版纳;同时,傣家竹楼又是西双版纳地方形象和傣族人精神的物质载体,凝聚着傣家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构温馨家园的智慧;“泼水节”、慢轮制陶等体现的传统地方文化有重要的旅游吸引力,唤起了旅游者对西双版纳的想象。可以说,傣族传统村寨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尤其是以傣家竹楼为本底的“傣家乐”旅游景区的开发,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商业化过程。其次,问题意识强的探寻精神。该书作者发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尽管对旅游商业化进行过不少相关研究,但大都集中于历史城镇,对于傣族传统村寨和傣族“家”的旅游商业化的特殊性还亟待更加深入的刻画和解释。这不仅提出了亟须回答的问题(比如,在旅游发展背景下,傣族传统村寨经历了怎样的商业化过程?涌现出哪些不同的商业化轨迹?具有什么特征?在此过程中各参与主体是如何互动和影响的?又如,在傣族传统村寨旅游商业化过程中,傣族的“家”空间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傣族“家”空间的旅游商业化是怎样形成的?边界如何在上述空间演化中发挥作用和功能),而且通过对勐景来景区、傣族园景区和曼景法村三个典型案例点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可以回应问题的第一手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