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是在与语言的纠缠中度过的。语言是什么?它是表达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人利用语言思考,思考也通过语言得以实现。人活着,总要想问题,不管你愿不愿意,脑子无时无刻不在转动,哪怕在梦中,也逃不了梦的乘虚而入,而梦的内容往往是白天的思想的延续或变异。人们用语言交流,也用语言创作,在语言交流中,完成信息传达及分工协作,也传递感受并沟通情感。如果没有语言,交流与协作的效率会大大降低,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进程也会因此受阻。而在语言创作特别是利用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活动中,语言所承担的又是很不一样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似乎并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但是,当我们看到优秀文学作品对人、对社会的影响时,我们也许会改变想法。作家在时代中成长,与时代同行,书写时代,也书写时代中的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触摸到时代的筋骨与血肉,肌理与温度。而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T.千万万普通人的命运,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活生生地立在你面前。这就是文学语言形象化表达的魅力,它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语言的魅力。它有血有肉,能直击人的心灵。作家运用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向读者描绘小说故事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人性百态、时代风貌等等。作者依托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积累,借鉴他人的生活经验并展开想象,进行创作。《柳林风声》中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绿山墙的安妮》中说个没完的少女,《吉祥如意》中姐弟俩童真的美好,还有《活着之上》《蟠虺》揭示的社会弊病等。在现实世界之外,他们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文学的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同时经过作家的挖掘与重塑,或去除了粗糙的遮蔽或撕去了伪饰的面纱,露出更细腻真实的生活的肌理。语言虽为文学表达的工具,但写作者对它的运用并不总能随心所欲。肯尼斯·格雷厄姆说:“我写下的每一行都要耗去我大量的生命。”①作家总在与语言的缠斗中找寻合适的字句。通感修辞的运用,方言土语的实践,诗性语言的锤炼,都体现了文学创作中作家对语言的执着追求。而小说中聂致远、曾本之、丁子桃等人物的语言,则各自带着其鲜明的个性、精神、时代特色与烙印,成为文本细读的重要窗口。通过语言的途径走进文本,是一个值得实践的方法。前年我申报了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7435),并获批立项;我用两年多的时间整理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的思考,并将其以文字形式总结,集中修改,形成书稿,以便向各位读者、专家请教。感谢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的相关领导、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