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相争与汉魏之际的治道嬗变》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从文质论视角出发,并借助于孔融案的剖析,对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变迁做一整体考察,以探讨这一历史阶段治道嬗变的总体过程和特征。与前人有关工作相比,《文质相争与汉魏之际的治道嬗变》在研究进路上做了一个调整,即采用了“文质论”的视角,并引入了“孔融案”作为基本线索,因此所发现的问题和得出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在《文质相争与汉魏之际的治道嬗变》中,文质论作为“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表述社会政治运行过程和特征的思想学说,其核心是“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社会政治史观。“质文代变”是通过文质相争,即一个社会内文、质两种因素的相互竞争(争斗),互有胜出实现的。以此观之,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史,就体现了“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演变过程,即:汉末文弊,曹魏争之以质,曹魏中期以后,治道又由质趋文。这样汉魏之际的治道运行,表现为一个文质矛盾运动发展的过程,构成了一个“质文代变”的历史圆圈。其中,曹魏代汉实际上就是一个“以质救文”的社会政治过程,是对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进行大力摧廓的过程。因此,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史,也可以理解为一段“事功派”对“浮华派”的斗争史。①关于孔融案,《文质相争与汉魏之际的治道嬗变》认为它是汉魏之际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孔融的悲剧可以从其政治立场、人格特征和家世渊源获得充分的注解;而孔融一生的社会政治活动,也对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孔融案又反映了汉魏之际社会政治纷争的一个基本性质——文质相争。《文质相争与汉魏之际的治道嬗变》以孔融案作为基本线索展开研究,就是通过考察孔融的社会政治活动及其影响,以展现汉魏之际的主要社会政治问题和社会政治事件;并围绕“汉魏之际的治道嬗变”这一主题,对这些问题和事件加以讨论,由此形成系列看法,提出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