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威地区志(套装上下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用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记述武威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二、本志断限年代,上限从武威有人类活动开始,下限断至2001年武威撤地设市,个别内容有所突破,着重记述公元1840年以来的自然与社会情况。三、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篇布局,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横排纵述。层次结构分为编、章、节、目四层,部分章节设子目。四、本志中述、志、记、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并用,以志为主。文体为语体文、记述体。五、本志将前言、凡例、目录、概述、大事记置于第一编前。彩色图片集中排列,置于前言前。附录置于编末,辑录有关文献资料,以补正文。六、本志目录录到目级。封面护封勒扣处列各编目录,志末列索引目录。七、历史上的地名、计量单位、机构、官职等,均依历史习惯记述。古地名首次出现时在其后括号内注明今地名,以后重复出现的,不再括注。历史纪年采用各代年号,用汉字表示,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公元纪年,公元前者加“前”,公元后者不加“公元”。中华民国年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公元纪年。年代未标明世纪者,均指20世纪。八、本志中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简称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凡称省委书记、省长等未注明省名者,均指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省长。中国共产党武威地区委员会(中共武威地委)、武威地区专员公署或武威地区行政公署,简称地委、专署、专区或行署、地区。凡称地委书记、专员等未注明地区名称者,均指武威地委书记、武威专区(或行署)专员。称全区者,指武威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