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现象与杂谈
梦境从何处开始?
黑暗甬道的另一边?——就方舟子对韩寒《求医》的批评而论
张中行与杨沫:一个道德叙事的生成
“莫言热”及其“冷思考”
鲁迅与林语堂:结“怨”在南洋?
汪晖与王彬彬:谁的学风问题?
反革命的话语创造
从《切·格瓦拉》到《九三年》
模式化的青春,文本化的革命
游戏于大小历史之间
革命及其文本性态度
关于茅盾名言
宽容:人性的抑或道德的
雷蒙·阿隆:最后的知识分子?
网络化生存:政治关怀与精神分裂
发展作为一种幻象?
真相就在那里——赵承熙剧本《理查德·麦克比夫》及其他
第二辑 文本与阐释
情色想象与权力秩序
此恨非关风与月?
作为修辞的叙事
启蒙抑或解构
在难中的潘先生
“正常人”:从青春期开始
情色背后的权力秩序
让我们共同承担
悲剧抑或笑料
“闹农协”的“闹”
残酷的诗意,虚构的张力
窥探生死的秘密
教授生死与学术乱象
见证灾难,修补创伤
此情可待成追忆
张文东:蜗居的苦乐
凝视的目光
可见的罪恶
记忆的力量
全球化与性别认同
魔鬼居所抑或摩登都市?
“见”与“不见”
第三辑 理论与反思
术语的狂欢
理论安全:一个反思的视角
“完整化写作”:一个虚拟的梦幻
超越实践,构建秩序
影视是文学的未来?
“文学招安”:一种体制性的思考
何谓政治小说?
“垃圾论”:触痛了谁的神经?
“神话重述”:何以可能?
“底层文学”:思想性与艺术性
生或死:徘徊不去的幽灵
“代笔”风波与写作伦理
文学研究的哲学参考
媒介时代的文学消费
文学教育:关乎谁的未来?
通向华文文学研究的多元路径
话语的自我复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