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的理想形态:多元复合与有机生成。科学课程是对科学文化课程资源取舍、变通、整合的结果。因此,科学对科学文化课程资源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就决定了科学课程的形态。对科学课程形态的分析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考虑,静态的科学课程形态包括以科学知识为主要资源的课程,以科学方法为主要资源的课程,以科学活动为主要资源的课程,以科学观、科学精神为主要资源的课程和以科学的社会理解为主要资源的课程五种,应该强调的是,静态的课程形态与课程类型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动态的课程形态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不同层面的课程形态其制约因素、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各不相同。此外,从微观、动态的角度看,科学课程与教学活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教学系统的非线性特征进一步支持了我们关于科学课程微观形态的认识。概括来看,科学课程的理想形态就是“多元复合与有机生成”。建构主义与科学课程学习方式变革。人们对科学课程学习方式的选择不仅受学习心理理论的影响,也受制于对科学文化的理解,是学习观和科学观在学习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对于科学观,无论从认识论的视角,还是从社会学的视角,人们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确认了其建构属性的存在;至于学习观,建构主义倾向的学习思想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目前建构主义学习论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并且,在国外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提倡建构主义的科学课程学习方式,自有其理论与实践上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建构主义学习论在知识观、学生观、活动观、课程观等方面的主张也验证了本研究诸多主张的合理性。据此,笔者进一步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文化”、“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等四个议题。科学课程发展的跨文化思考。科学课程的改革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特质的分析和把握,要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的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引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关系。科学课程的跨文化理解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我国科学课程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推进科学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