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系统地报道发掘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门成立了报告撰写小组,成员有王巍、王学荣、何毓灵、印群、牛世山、岳占伟、唐锦琼、李志鹏。以王学荣为主草拟了报告的大纲,撰写组多次召开会议,细化大纲和讨论编写体例,协调相关工作,推进工作进度等。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之初,小组成员们低估了工作难度。随着工作的开展,大家均发现困难重重。首先是体量庞大。房基、灰坑、水井等遗存上千处,仅陶片就达37万余块、陶范7万余块;殷墟时期墓葬就有645座,随葬各式器物达万件;动物骨骼数万块。相应的器物修复、统计、测量、绘图、照相等工作均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其次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专职时间做报告整理和写作。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后,参加发掘的成员都各自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很难集中大段时间进行整理,加之各自新承担的课题任务均很重,整理工作多是利用田野发掘空余时间进行,时断时续,同时还经常面临重新熟悉资料才能进入工作状态的情况,客观上造成了资料整理和报告撰写周期大大拉长。每每遇到关心支持报告整理的领导、老师、同仁询问工作进度之时,我们既倍感压力,又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