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教育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与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与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与艺术

定 价:¥78.00

作 者: 韩和明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教育薪火书系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03112310 出版时间: 2020-03-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字数:  

内容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和艺术》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又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出理论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因此,他能体会到教学中的弊端所在,他清楚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他提出的中小学教学方法和艺术也合适中小学教师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在简单介绍苏霍姆林斯生平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的教学观及其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然后介绍了他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最后从如何备课—学校丰富多彩精神生活的创建—记忆的方法和艺术—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方法和艺术—研究性学习—转差方法和艺术—如何听课等方面展开论述,这种安排的前后顺序和一般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序大致相当,系统性较强,便于教师学习借鉴。

作者简介

  韩和明,1966年3月出生,河南巩义人。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河南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山东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学论、课程论。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课程目标问题探讨》《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杜威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散论》等数十篇文章;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课题;主要著作有《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小学课程导论》《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第二章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观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内涵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学思想
第三章 在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学目标
一、关于获取与积累知识
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四章 教师——特殊的雕塑家: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素质
一、教师——特殊的雕塑家
二、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
三、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第五章 用终生时间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论备课方法和艺术
一、备课,首先要认真了解学生
二、用终生时间备课
三、备教材中的疑问点
四、要保证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五、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教案
第六章 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论学习与学校丰富的精神生活
一、精神生活的含义
二、精神生活的内容
三、到大自然中上思维课
第七章 让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苏霍姆林斯基论记忆的方法
一、苏霍姆林斯基对记忆问题的论述
二、记忆策略
第八章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因材施教的方法和艺术
一、苏霍姆林斯基对有关因材施教问题的论述
二、因材施教策略
第九章 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二、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三、处理好“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把学生从“已知”引向“未知”
四、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机勃勃的状态
五、让学生有一门最喜爱的学科
六、掌握评分的艺术
第十章 让课堂教学富有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艺术
一、保持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二、教师要把课堂关注的中心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
三、给学生的学习赋予一种完成任务的性质
四、掌握学科的基本规律
五、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
七、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既是可以理解的,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八、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使学生过于疲劳
九、将知识系统化
十、课堂上要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巩固
第十一章 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论学习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法
二、要每天读书
三、听课时做好笔记
四、合理安排全天的学习时间
五、创造内在的动力,学会自制
六、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十二章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取得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论转差方法
一、差生形成的原因
二、转化差生的措施
第十三章 评价别人,对照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论听课的方法和艺术
一、听谁的课?何时去听?听多少课
二、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达到
三、教师掌握的相关知识有多少
四、教师怎样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
五、教师是否教给学生基本的技能
六、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怎样
七、知识是否得到发展和深化
八、教师是否让全体学生都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九、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是否得当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