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外语生活英语古代茶文献

古代茶文献

古代茶文献

定 价:¥3800.00

作 者: 宫楚涵,俞冰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7759174 出版时间: 2020-05-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自唐代陆羽撰写的世界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以后,一千多年来,大量茶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介绍茶叶种类及采制方法的,有《茶录(宋·蔡襄)》、《茶品要录(宋·黄儒)》等;介绍烹茶技术的,有《汤品(唐·苏廙)》、《茶寮记(明·陆树声)》等;还有介绍煮茶及饮茶用具使用规则的《茶具图赞(宋·审安老人)》;就连论述泡茶用水,也有《煎茶水记(唐·张又新)》、《煮泉小品(明·田艺蘅)》、《水品(明·徐献公)》等书专门介绍。这些著作是我国劳动人民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极大地丰富了传统茶文化宝库。直至今日仍是茶学研究者案头推荐的重要资料。此书汇集、出五十种茶学专著,奉献给读者,以供制茶工作者和茶艺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俞冰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典藏阅览部(暨古籍部)主任、《中国戏曲剧种音像数据库》编辑部主任(财政部资助项目)、中国专业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馆员。专著:《书海蟫踪》、《古琴书图考》、《历代日记丛抄提要》、《所见齐如山“百舍斋“藏善本书录》、《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抄稿本总目提要》、《中国艺术研究报刊专题数据库》主编。

图书目录

中国是种茶、制茶、饮茶的故乡,据说早在四千多年的神农时代,就发现并利用茶了。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的最早记载。在唐宋年间,人们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自唐代陆羽撰写的世界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以后,大量茶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介绍茶叶种类及采制方法的有《茶录(宋·蔡襄)》《茶品要录(宋·黄儒)》等;介绍烹茶技术的有《汤品(唐·苏廙)》《茶寮记(明·陆树声)》等;还有介绍煮茶及饮茶用具使用规则的《茶具图赞(宋·审安老人)》;就连泡茶用水,也有《煎茶水记(唐·张又新)》《煮泉小品(明·田艺蘅)》《水品(明·徐献公)》等书专门进行介绍。涉及茶、茶艺,以及茶事的典籍自春秋之后的历朝历代,不胜枚举,而专门论述茶及茶艺、茶事之书籍却是始自唐代茶圣陆羽及其《茶经》之后。从陆羽开始至清朝末年,我国历史上的茶书就不下百余种,本书汇集古代五十种茶文献,现一一介绍之以飨读者。

《茶经》(唐)陆羽撰。陆羽(约七三三—约八〇四)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号东冈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苎翁。以嗜茶闻名,被称为茶神。唐肃宗时,隐居苕溪,写成《茶经》,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详细论述。《茶经》共三卷十章,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有关茶的系统总结,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汤品》(唐)苏廙撰。唐代后期的茶书。亦称《十六汤》其内容品得一汤、第二品宴汤、第三品百寿汤、第四品中汤、第五品断脉汤、第六品大壮汤、第七品富贵汤、第八品秀碧汤、第九品压一汤、第十品缠口汤、第十一品减价汤、第十二品法律汤、第十三品一面汤、第十四品宵人汤、第十五品贱汤、第十六品魔汤。研究煎茶时水的沸腾程度对茶汤的影响。对茶的煮法加以分析衍释成十六种,将水沸程度分成三种,注法缓急则分三种,茶器的不同种类分为五种,依薪炭燃料亦可分为五种。这部茶书是茶道的代表之作。

《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煎茶水记》中指出茶汤品质高低与泡水有密切关系。将各地的水源划分出等级,山水、江水、河水、井水、雪水的性质不同,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可见古人对煎茶用水的讲究。后附收有:欧阳修《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

《茶经水辨》又名《煎茶水记》(唐)张又新、(宋)欧阳修撰。收有:张又新《茶经水》、欧阳修《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主要内容均是对各地山泉水对煎茶的影响的辩析。

《述煮茶小品》(宋)叶清臣撰。亦称《述煮茶泉品》。约撰于宋康定元年(一〇四〇)。系五百余字短文,谈饮茶之趣、茶叶之质、泉品之别。可见在茶道、茶艺和茶饮活动中,水品是何等的重要。

《茶品要录》(宋)黄儒著。儒字道辅,建安人。熙宁六年进士。成书于宋代熙宁八年(一〇七五)间。此书论述茶叶的鉴别标准,评议采摘制造时的得失,列出十项因采制方法错误而使茶味失色的缺点。全书十篇,一至九篇论制造茶叶过程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三混入杂物、四蒸不熟、五过熟、六烤焦、七压黄、八清膏、九伤焙、十辩壑源沙溪,第十篇讨论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

《品茶要录补》(宋)黄道辅辑。在此书中对茶的种植、茶的功效都有祥细的论述,如:山川异产、茶之别种、片散二类、御用茗目、畏香宜温、至性不移、味辩浮沉、轻身换骨、溃闷常仰、脑痛服愈、志崇三等、高人爱惜、芳茶可娱、甘露、圣阳花、久食益意思、尝味少知音等等。更是把“茗饮”列为专节介绍。卷后附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欧阳修《大明水记》。

《本朝茶法》(宋)沈括撰。沈括(一〇三一一〇九五),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本朝茶法》全书一卷,约一千余字,记载太祖至仁宗四朝有关茶叶买卖的法令,及各榷货务、山场茶叶交易的数额。所述颇为详明,对研究北宋茶法和茶叶交易有一定价值。

《斗茶记》(宋)唐庚撰。唐庚,字子西,北宋诗人,人称鲁国先生,哲宗绍圣进士。此书是斗茶记茶事专论。唐庚此记中首先叙述了斗茶之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物,以及此次斗茶的结果,该文记作者于政和二年三月,与二三友人在寄傲斋,取近在支龙塘水烹茶,“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然大较精绝”,唐庚认为不管什么样的茶叶,新茶是最可贵的;不管什么水,活水是最可贵的。据此可见宋时士大夫斗茶之风。《斗茶记》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中提出的关于品茶用水高下优劣的观点为后世所看重。流传后世的有关斗茶之文很多,而唐庚的一篇《斗茶记》则在其中首屈一指。

《北苑别录》(宋)赵汝砺撰。赵汝砺南宋孝宗时人。《宣和北苑贡茶录》作者熊蕃之门生。历任从政郎,福建转运司主管帐司。以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一书尚欠完善,于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作《北苑别录》,内容:御园、开焙、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开畲、外焙等对茶叶加工技术的记述尤详,较熊蕃之书更有新意,是研究建茶和贡茶的重要参考资料。

《新刻茶录》(宋)蔡襄著。细述建安北苑茶品、茶器、品茶心得等,为宋代艺术化的茶饮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著名的一部茶学专著。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卷后有蔡襄《后序》。

《大观茶论》(宋)宋徽宗撰。原名《茶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一一〇七),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内容分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鉴辩、白茶、罗碾、盏、筅、饼、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为宋代点茶艺作了最经典的论述,为茶文化史留下了点茶法的珍贵文献资料。

《东溪试茶录》(宋)宋子安撰。成书于宋治平元年(一〇六四)。“茶之名者有七,一曰白叶茶,茶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就是出自宋人宋子安。东溪是建安的一个著名产茶区,其书乃补丁谓、蔡襄两家《茶录》之所遗。全书约三千多字,首为绪论。次分总叙焙名、北苑(曾坑、石坑附)、壑源(叶源附)、佛岭、沙溪、茶名、茶病、采茶八目。叙述诸焙沿革及所隶茶园的位置与特点,颇为详尽;所论茶叶品质与产地自然条件的关系,亦颇有见地。

《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撰。熊蕃(一一〇六-一一五六),字茂叔,建阳人。工诗,自题其室曰“独善”,号“独善先生”。生平厌科举,一生不仕,在建安担任茶官时,潜心研究贡茶的采制及其沿革,制品色、香、味的品评等,著有《宣和北苑贡茶录》。作贡茶录,列各种贡茶的名称,是研究北苑贡茶的珍贵资料。

《茶录》(明)冯时可撰。此书撰于一六〇九年前后,该书全文共五条,约五百余字,主要记述各种名茶、陆羽著茶经、茶器、故事等。

《煎茶七类》(明)高叔嗣撰。高叔嗣是明嘉靖年间一位重要的文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纪游诗、 时事诗、 咏怀诗和交际应酬诗。《煎茶七类》分为人品、品泉、煎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部分。有关煎茶用水:“广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体现了古代人饮茶对水的讲究与重视。

《运泉约》(明)李日华撰。李日华,浙江嘉兴人。自《煎茶水记》起,文人雅士、权贵富贾千里跋涉,寻泉煮茶之事常有。《运泉约》叙及茶人嗜茶,重视水质, 真水 又不是随处可汲,其以每三文银一次,由惠山泉购水从水路送至嘉兴。李日华将《运泉约》书写成帖,在知己好友间传阅,愿意参加者只需将自己的名字以及预订几坛题注在帖子后面即可。李日华便将参与者统一登记,列清坛数,运泉业就这样应运而生。

《煮泉小品》(明)田艺蘅撰。田艺蘅,字子艺,号品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贡生,明代文学家。《煮泉小品》撰于明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全书分十部分,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记述考据并举。品评天下的泉水。

《水品全秩》(明)徐献忠著,主要从源、清、流、甘、寒、品、杂说七个方面对水的品级进行划分,反映出明代茶艺中对水的讲究。

《品茶八要》(明)华淑辑。华淑辑《闲情小品》中的《品茶八要》一卷。八要为:一人品、二品泉、三烹点、四茶器、五试茶、六茶候、七茶侣、八茶熏。

《茶董》(明)夏树芳撰,《茶董补》(明)陈继儒辑。夏树芳、陈继儒二人分别辑录南北朝至宋金明茶事,晚明时期,文人热衷于追求生活情趣和雅趣文化形态,以皇帝、达官贵人、名人雅士等烹茶、用泉水、饮茶所作诗句、故事为主,冠以“轻身换”“还童振枯”“丹丘仙品”等趣名,将中国文人的茶趣、茶情记叙得惟妙惟肖。

《茶说》(明)黄龙德著。此书系统、完整记述了茶的十个方面。分为:一之产、二之造、三之色、四之香、五之味、六之汤、七之具、八之侣、九之饮、十之藏。

《茶寮记》(明)陆树声著。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此书将茶事分为“云脚乳面、茗战、茶名、候汤三沸、秘水、火前茶、五花茶、文火长泉、报春鸟、酪苍头、沤花、换骨轻身、花乳、瑞草魁、白泥赤印、茗粥等十六则。附:隆坡山子茶、圣杨花、汤社、缕金耐重建、妖乳、清人树、森伯、冷面草、晚甘候、生成盏等。

《陈眉公订正许然明先生茶疏》(明)许次纾著。许次纾(一五四九-一六〇四),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人。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该书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是书凡三十九则,产茶、今古制法、采摘、炒茶、芥中制法、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秤量、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童子、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虎林水、宜节、辨讹、考本等。论述茶的采摘、收贮、烹点、茶道之法,每部分内容颇为详细。

《茶解》(明)罗廪撰。罗廪、字高君,浙江宁波人。其自幼生长在茶乡,从小就深受茶文化的熏陶,喜爱茶艺,隐入山中,专心潜心研究茶艺。他开辟了茶园,种植茶树,制造茶叶,鉴赏茶品,在亲身经历、总结前人的经验上,撰著成《茶解》。书中记载:“藏茶宜燥又宜凉,湿则味变而香失,热则味苦而色黄。”“凡储茶之器不得做它用。”“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滟潋。”论“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论茶易吸气体,不宜近腥秽浓香之物,均较切实。其中所论茶园、茶品、储存、用水对茶叶品的影响有独特见解。

《茶具图赞》(明)茅一相撰。茅一相,别号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是宋代茶器记录的整合,记载着茶具十二先生名号,茶器名称均以“官职”来称呼: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从这些妙趣横生的茶具名称中,反应出宋代茶饮实已形成一种道地的贵族饮料,给予茶具爵位、别号的也是宋代文人所为。此书展示了宋代茶具的形制,书中一图一赞,对各种茶具作了生动的描述,这是世界本茶具图谱。

《茶笺》(明)屠隆撰。屠隆,字纬真,字长卿,鄞人。万历年进士。论茶的采摘存储烹煎之法,很详细。主要内容有:茶品、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龙井、天目、采茶、日晒茶、焙茶、藏茶、又法、养水、洗茶、候汤、注汤、择器、涤器、熁盏、择新、茶效、人品、茶具。

《茶笺》(明)闻龙撰。闻龙,四明人。内容主要论述茶的采制方法和采制器具、岕茶的产地、藏茶的方法以及四明泉水、茶具和烹饮方法等。如烘茶与藏茶要相互结合,炒茶要扇去热气,均有较精到见解。

《岕茶笺》(明)冯可宾著。冯可宾,字正卿,山东益都人。明天启壬戍(一六二二)进士官湖州司班,入清后隐居不仕。此书约一千字,共分为序岕名、论采茶、论蒸茶、论焙茶、论藏茶、辨真赝、论烹点、品泉水、论茶具、茶宜、禁忌等十一则。附录:《文振享长物志》《周亮工闽小记》《王士祯池北偶谈》《潘永明稗类钞》《陈焯湘管齐万赏编》、岕茶笺跋。

《罗岕茶记》(明)熊明遇撰。明遇字良孺,江西进贤人。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罗芥地处浙江长兴县境,其地山高而西向坡缓,适于茶树生长。本书内容记述了罗芥名茶的焙制、煎烹的过程和方法。“产茶处,岕茗产于高山,藏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烹茶,水之功居大。无泉则用天水。”

《洞山岕茶系》(明)周高起撰。周高起字伯高,江苏江阴人,此书主要论述洞山芥茶地区,不同地方的品级、口感不一样,采摘时间、储存方法等。分为品,老庙后,地不二三亩,茶皆古本,每年产不廿斤。色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第二品,皆洞顶,芥也。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手巾条、姚八房,及吴江周氏地,产茶亦不能多。香幽色白,味冷隽,与老庙不甚别,啜之差觉其薄耳。第三品,庙后涨沙、大衮头、姚洞、罗洞、王洞、范洞、白石。第四品,皆平洞本岕也。不入品,外山长潮、青口,省庄、顾渚、茅山岕。贡茶,即南岳茶也。天子所尝,不敢置品。县官修贡,期以清明日,入山肃祭,乃始开园采。制祖松罗、虎丘,而色香丰美。岕茶采焙,定以立夏后三日,岕茶德全,策勋惟归洗控。此书为西部岕茶的地区性茶叶专著。

《茗笈》(明)屠本畯撰。屠本畯,字田叔,号豳叟,鄞县人,官至福建盐运司同知。全书四卷共八千余字,分上下篇,共十六章,上篇八章为溯源、得地、乘时、揆制、藏茗、品泉、候火、定汤;下篇八章为点瀹、辨器、申忌、防滥、戒淆、相宜、衡鉴、玄赏。卷后附“赞语”及溟笈品藻:品一、王世奭。品二、范汝梓。品三、陈瑛。品四、屠玉衡。

《茶谱》(明)顾元庆撰。顾元庆,字大有,号大石山人。长洲人。明藏书家、书法家、茶学家。顾于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编写成《茶谱》。此书在其绪论中,简洁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养性,绝非白丁可以了解。除绪论外,分十六则:茶略、茶品、艺茶、采茶、藏茶、制茶诸法,煎茶四要、点茶三要、茶效九则,后为“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有图八幅,依次为苦节君像(茶炉)、苦节君行省(大贮器)、建城(茶笼)、云屯(贮水之器)、乌府(炭篮)、水曹(洗盆)、器局(茶具贮器)、品司(茶食贮器)。并配说明文字及铭赞,《茶谱》中论述花茶制法颇有价值。

《茶谱外集》(明)孙大绶编。孙大绶,字伯符,浙江淳安人,该书内容为:吴正仪《茶赋》、黄鲁直《煎茶赋》、苏子瞻《煎茶歌》、刘禹锡《试茶歌》、蔡君谟《茶垅》《采茶》《造茶》《试茶》及黄鲁直《惠山泉》《茶碾烹煎》《双茶井)等。

《茶经》(明)张丑撰。张丑,又名张谦德。此书内容有上篇:茶产、采茶、造茶、茶色、茶香、茶味、茶效、择水、候汤、点茶、用、洗茶、熁盏、涤器、藏茶、灸茶、茶忌。下篇有:茶焙、茶笼、汤饼、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

《茶经外集》(明)孙大绶编。孙大绶,字伯符,浙江淳安人。《茶经外集》共辑唐宋人有关茶诗八首: 陆羽《六羡歌》、卢仝《茶歌》、皇甫曾《送羽采茶》、皇甫冉《送羽赴越》、僧皎然《寻陆羽不遇》、斐拾遗《西塔院》、范希文《斗茶歌》、王禹《观陆羽茶井》。

《续茶经》(清)陆廷灿辑。陆廷灿,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在茶区为官,对于采茶、蒸茶、试汤、候火等茶事颇有研究。《续茶经》收集了清代以前茶书的资料,按十个内容分类汇编,依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附一卷茶法。《续茶经》总结了前代茶文献的成果,是古代茶书的鸿篇巨制。

《虎丘茶经注补》(清)陈鉴撰。陈鉴,字贞明,高安人,号方庵、芳庵、心远楼,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正统十三年(一四四八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虎丘茶经注补》成书于清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依照陆羽《茶经》体例,分为十目,分别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内容以《茶经》中涉及虎丘之文为纲,详加注释,每目先摘录有关的陆羽原文,再在其下加注虎丘茶事,体例别致。书前有自序,作者认为虎丘茶早巳享有盛誉,而陆羽《茶经》漏载,故撰书补之。此书是研究虎丘茶的重要资料。

《茶谱辑解》(清)遵古辑解。遵古的《茶谱辑解》辑录历代关于茶之名称,之溯原、茶产地、名茶品种、茶事典故的记载。全书分为四卷。主要辑录历代有关茶事的诗文、茶赋,内容按照诗文体裁,如表、序、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绝句等。《茶谱集解》是《茶谱》的补充本。

《茶史》(清)刘源长撰。刘源长,字介祉,淮安人。《茶史》成书于清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前后,共二卷,有三十子目,卷首有张廷玉等人序三篇,内容录有:卷一记茶品,分茶之原始、茶之名产、茶之分产、茶之近品、陆鸿渐品茶之出,唐宋诸名家品茶、袁宏道龙井记、采茶、焙茶、藏茶、制茶。卷二记饮茶,分品水、名泉、古今名家品水、欧阳修《大明水记》、欧阳修《浮槎山水记》、叶清臣《述煮茶泉品》、贮水、汤候、苏虞《十六汤品》、茶具、烹茶之妙、烹之则美,又录茶经四事、茶事、茶味、茶之隽赏、茶之辨论、茶之高致、茶癖、茶效,古今名家茶咏、杂录、志地。

《茶史补》(清)余怀撰。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寒铁道人,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此书撰于清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左右。余氏嗜茶,原撰《茶苑》一书,不慎书稿被窃,后见刘源长《茶史》因删《茶苑》而为《茶史补》。此书共一卷,约二千余字,卷前有序,卷后有附录:《沙苑侯撰》《茶赞》《茶史补跋》。虽是一本茶叶历史的专著,但大都杂引古书。

《洗研烹茶图》(清)稼轩氏撰。“烹茶鹤避烟”是茶文化中著名典故,源于宋代文人魏野的诗。稼轩氏将此绘画作纪,汇为一书,《洗研烹茶图》为一图一纪。图中右方,二松挺立。松下,一童子正扇炉煮茶,并向左上方张望,左下方,又一童子正临池洗砚,一儒生亦向上眺望,右上方,一鹤为避茶烟,正展翅飞去。此图是根椐诗“ 池中洗砚鱼吞墨,松下烹茶鹤避烟”诗句而立意绘制的。亦为独特鲜见。纪仅百余字,却阐述了劳与逸、趋与避之间的关系与道理。该书前面又附录了稼轩氏“振衣濯足图” 与序,故称洗砚烹茶图为“第二图”。

《岕茶汇抄》(清)冒襄撰。冒襄,明清之际的文学家,字辟疆,号巢民,江苏如皋人,幼即俊才,颇有时誉,“明末四公子”之一。《岕茶汇抄》撰于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前后,此书记述了齐茶的产地、采制、鉴别、烹饮和故事等内容,但大半取材于《岕茶笺》《茶疏》《罗岕茶记》等著作。该书有张潮的序与小引:“茶之妙在香”“茶之妙在淡”,颇为扼要与中肯。卷后有心齐居士题跋。

《种茶法》江志伊辑。江志伊是清代著名农学家。它是一部全面反映和总结清代茶叶种植技术的书,在中国茶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清代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主要介绍了种茶方法、技术,以及清代茶叶种植业的发展情况。

《制茶新谱》(明)钱椿年辑。钱椿年,字宾桂,人称友兰翁,江苏常熟人。关于钱椿年及其《茶谱》,赵之履《茶谱续编·跋》写道:“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昧,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制茶新谱》主要内容分为茶略、茶品、艺茶、采茶、藏茶、灸茶、制茶诸法;煎茶四要,即:择茶、洗茶、候汤、择品;点茶三要,即:涤器、烙盏、择果。还有茶效、茶赋、茶赋、煎茶赋、煎茶歌、试茶歌、陆羽茶井、惠山泉、茶垄、采茶、造茶、茶碾烹制、龙井茶、附竹炉新咏,及各名家咏茶诗词歌赋等目。

《西北茶史》叶知水著。叶知水,籍浙江鄞县塘溪东山村人。入安徽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进重庆中茶公司工作,后到贵州茶区考察选址,从事茶经和茶栽研究,留下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在世上最古老的贵州茶区调查发现了务川大树茶,成为贵州野生茶树研究人。《西北茶史》一书内容有:一、西北茶饮之流传;二、历代西北茶业政策与其演变;三、历代西北茶政之实施;四、左宗棠以票代理制;五、历代西北销茶之产区销量及其市场之变迁;六、西北茶业之展望。从中可见他对中国西北地区茶学的钻研与贡献。

《日本制茶书》佚名撰。内容有:一、论茶之损益及划分茶质;二、茶树培养法;三、摘取茶芽法;四、焙制法;五、培养浓茶法;六、浓茶及薄茶焙制法;七、抹茶自生茶及伪制茶;八、粉茶蕃茶砖茶;九、制红茶法。

《制茶篇》[日本]高橘树编,[日本]田谷九桥译。内容有:前编:茶业凡论,章总论,第二章茶业来历:在日本、支那、印度之来历。第三章茶种及茶类。第四章各国茶业:本帮,台湾、支那、印度茶业。后编:茶叶理学,章栽培:地形土质,播种,培养手法,覆下园,摘叶、生叶之种类,生叶之存藏。第二章制造:茶叶组成,制茶化学,制茶法。第三章饮茶学论:茶性、煎茶法、饮茶配令。第四章饮茶生理论。

《茶事试验报告》[日本]日本农商务省农务局撰。樊炳清译。日本农商务省农务局在多方面对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写成了有关制茶、茶事的报告。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此书中所收集的茶文献史料翔实,是我国劳动人民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是种茶、制茶和茶艺爱好者的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是茶学研究者案头必备的重要书籍。

请捧上这套茶书,泡上一壶茶,细细品读,定会别有一番滋味!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