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微藻污水处理与絮凝采收研究现状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1.3 微藻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
1.3.1 微藻概述
1.3.2 微藻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原理
1.3.3 微藻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1.3.4 微藻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4 自絮凝微藻与絮凝采收
1.4.1 自絮凝微藻简介
1.4.2 微藻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研究进展及其与絮凝性能的关系研究
1.4.3 微藻自絮凝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2章 微藻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的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用水
2.2.3 实验设备与培养基
2.2.4 藻种预培养
2.2.5 藻种培养及接种
2.2.6 分析检测方法
2.2.7 实验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5种微藻在水产养殖废水中的生长状况及污染物降解特性研究
2.3.2 不同起始接种浓度下拟小球藻和绿球藻降解水产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的特征研究
2.3.3 不同起始接种浓度对拟小球藻和绿球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2.4 讨论
第3章 微藻处理养牛废水中污染物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用水
3.2.3 实验设备与培养基
3.2.4 藻种预培养
3.2.5 藻种培养及接种
3.2.6 养牛废水的预处理
3.2.7 分析测定方法
3.2.8 实验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5种微藻在养牛废水中的生长状况及污染物降解特性
3.3.2 不同起始接种浓度下普通小球藻在养牛废水中的生长状况及污染物降解特性
3.3.3 普通小球藻对预处理后养牛废水的利用特性研究
3.4 讨论
第4章 一株自絮凝微藻的分离鉴定及其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藻种
4.2.2 实验设备与培养基
4.2.3 藻种的鉴定
4.2.4 絮凝能力的测定
4.2.5 EPS的提取
4.2.6 EPS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2.7 藻细胞的活性分析
4.2.8 实验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藻种的鉴定
4.3.2 胶被新囊藻(Neocystis mucosa)的自絮凝效率
4.3.3 提取方法对胶被新囊藻EPS总量和理化特征的影响
4.3.4 EPS提取方法对胶被新囊藻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碳源对胶被新囊藻胞外聚合物理化特征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藻种
5.2.2 实验设备与培养基
5.2.3 实验设计
5.2.4 EPS的提取
5.2.5 EPS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5.2.6 藻细胞的活性分析
5.2.7 水质指标测定
5.2.8 实验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碳源对胶被新囊藻EPS总量的影响
5.3.2 碳源对胶被新囊藻EPS化学特性的影响
5.3.3 碳源对胶被新囊藻活性的影响
5.3.4 碳源对胶被新囊藻去除污染物能力的影响
5.4 讨论
第6章 氮源对浅红栅藻(Scenedesmus rubescens)脱氮除磷效果及其絮凝特性的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藻种
6.2.2 实验设备与培养基
6.2.3 实验设计
6.2.4 分析测定方法
6.2.5 实验数据处理
6.3 实验结果
6.3.1 氮源对浅红栅藻生长的影响
6.3.2 氮源对浅红栅藻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影响
6.3.3 氮源对浅红栅藻自絮凝能力的影响
6.3.4 氮源对浅红栅藻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6.4 讨论
第7章 FeCl3对凯氏拟小球藻(Parachlorella kessleri)絮凝性能以及细胞生理活性的影响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藻种
7.2.2 实验设备与培养基
7.2.3 藻种预培养
7.2.4 市政污水预处理
7.2.5 实验设计
7.2.6 分析测定方法
7.2.7 实验数据处理
7.3 实验结果
7.3.1 不同浓度FeCl3对凯氏拟小球藻悬浮液絮凝效率的影响
7.3.2 不同浓度FeCl3对凯氏拟小球藻Zeta电位和絮体粒径的影响
7.3.3 不同浓度FeCl3对凯氏拟小球藻细胞活性的影响
7.3.4 不同浓度FeCl3对凯氏拟小球藻植物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7.3.5 不同浓度FeCl3对凯氏拟小球藻细胞光合活性的影响
7.3.6 不同浓度FeCl3对凯氏拟小球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7.3.7 不同浓度FeCl3对凯氏拟小球藻总脂含量的影响
7.4 讨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