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基础与功能
1.2.1 血清白蛋白结构
1.2.2 血清白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
1.3 维系和稳定蛋白质的作用力
1.3.1 氢键
1.3.2 范德华力
1.3.3 疏水作用
1.3.4 静电作用
1.3.5 二硫键
1.3.6 配位键
1.4 农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
1.5 金属离子对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影响
1.6 农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6.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6.2 荧光光谱法
1.6.3 圆二色谱法
1.6.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1.6.5 分子对接
1.7 农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指标
1.7.1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1.7.2 小分子与蛋白质结合位置的确定
1.7.3 热力学分析和结合力类型的确定
1.7.4 小分子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1.8 药物-载体蛋白结合与其毒性
参考文献
第2章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璐A相互作用研究
2.1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概述
2.2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HSA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2.3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HSA普通荧光光谱的影响
2.4 猝灭机制的判断
2.5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2.6 热力学参数计算及作用力类型的判断
2.7 非辐射能量转移和结合距离
2.8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HSA构象的影响
2.8.1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
2.8.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8.3 圆二色性光谱分析
2.9 分子对接法研究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HSA作用细节
2.10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苯噻菌胺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3.1 苯噻菌胺概述
3.1.1 苯噻菌胺的开发沿革
3.1.2 苯噻菌胺的合成路线
3.1.3 苯噻菌胺的生态效应与毒性
3.1.4 作用机理与特点
3.2 苯噻菌胺对HSA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3.3 苯噻菌胺对HSA普通荧光光谱的影响
3.4 猝灭机制研究
3.5 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确定
3.6 热力学分析和相互作用力类型
3.7 非辐射能量转移和结合距离
3.8 苯噻菌胺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3.8.1 同步荧光光谱研究
3.8.2 三维荧光光谱研究
3.8.3 圆二色光谱研究
3.9 分子对接模拟
3.10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泽兰黄素、桃叶珊瑚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研究
4.1 泽兰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4.1.1 泽兰黄素概述
4.1.2 紫外光谱学实验
4.1.3 BSA荧光猝灭研究
4.1.4 猝灭机制的分析
4.1.5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4.1.6 热力学分析和结合力类型的确定
4.1.7 能量由BSA向泽兰黄素转移
4.1.8 构象变化研究
4.1.9 分子对接分析
4.2 桃叶珊瑚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4.2.1 桃叶珊瑚苷概述
4.2.2 荧光猝灭研究
4.2.3 猝灭机制分析
4.2.4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的确定
4.2.5 热力学分析和结合力类型的确定
4.2.6 构象变化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 农药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应用
5.1 药物结合血清白蛋白与其毒性研究现状
5.2 现有毒性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5.3 建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概述
5.4 基于载体蛋白结合角度构建药物毒性预测新方法
5.4.1 毒性预测回归模型
5.4.2 毒性预测分类模型
5.4.3 载体蛋白结合信息-毒性关系法的建立
5.4.4 药物毒性预测平台的构建
5.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