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70”后时的精英教育向“90”后时的大众化教育转型;然而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我国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投入水平似乎在不断下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正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担忧。2017年7月7日,《人民日报》微信刊文《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就集中体现了近年来社会的这一焦虑。事实上,教育领域的史学研究者们早已注意到大学生对学校和制度的敬重呈整体下降趋势[1-2],认为上学无聊,就像“年级游戏”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学历证书似乎成为读大学的目的,所以很多大学生都付出尽量少的努力,只求通过[3-4]。因此,比较研究“70”后(1970-1979年出生)与“90”后(1990-1999年出生)大学生就读大学期间课程学习投入的代际差异,就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而且对于了解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变化、改进当代高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鉴于此,《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代际差异实证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70”后和“90”后两代大学生就读大学期间课程学习的投入程度、影响因素、学习收获及3者之间关系的代际差异进行了研究。以下观点获得验证:①两代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无论是同性间还是异性间比较,“70”后大学生都较明显地高于“90”后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投入水平。②在行为、认知、情感3种不同层次的学习投入上均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无论是课堂时段还是课下时段,相比于“90”后大学生,无论男女,“70”后大学生在这3方面的表现更显著优秀。③并非所有的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影响因素均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在个体先赋及软硬环境两个影响因素上,“90”后大学生的情况要显著地好于“70”后大学生的情况;在个性特质影响因素上,“70”后大学生的情况要显著地好于“90”后大学生的情况;而在互动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④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课程学习投入影响因素对“70”后及“90”后两代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的综合影响均较大且非常显著,但影响力度是有代际差异的,且这一差异统计不显著。⑤两代大学生课程学习收获上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在学习主附收益及专业能力进步两方面,“70”后大学生较“90”后大学生获得更多,且代际差异非常显著;在心理精神改善方面,“90”后大学生较“70”后大学生获得更多,且代际差异显著。⑥课程学习投入程度对学习收获有显著影响,且这一影响的代际差异也显著。在同等投入水平下,“70”后大学生较“90”后大学生的学习收获更大些,且两者间的差异显著。基于发现及验证结果,《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代际差异实证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一,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有必要建立如下3种机制:学业实时辅导监督机制、课程学习策略探讨机制及课程学习竞赛重奖机制。二,为了改进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的内外影响因素,有必要设立如下3种机构:人格塑造专业辅导机构、良好互动跟踪督导机构及软硬环境审计督改机构。三,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各类学习收获,有必要采取如下3种措施:提高课程学习要求、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及改进课程结构体系。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如下3点:一是基于投入差异视角,重新建构了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的内涵、构成及其关系;二是基于代际可比标准,分类确定了课程学习投入各维度适于可跨代调查的题项;三是实证分析了课程学习的投入程度、影响因素、学习收获及其之间关系的代际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