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置县于隋文帝开皇十年(五九〇),县域位于山西中部,吕梁、太岳二山夹峙,汾河一水穿流,为山西南北交通要冲。灵石自古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清以降,在两渡何氏、苏溪耿氏等传统氏族之外,又出现了以灵石王家、杨家为代表的一批晋商世家。商业的繁荣与文化的兴盛在灵石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文化晋商”“晋商学人”成为灵石在山西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的文化名片。灵石县志之纂修可考的,起于明永乐、正统间,《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着录,已散佚。明万历时灵石知县白夏曾辑旧志,后知县路一麟依白志重修,于万历二十九年(一六〇一)成书并刊行,记事亦止于是年。该志分为:地理、建置、祠祀、食货、官师、人物、仕进、祥异、驰封、文艺等十门。从该书卷端所钤“汲古阁”“铁琴铜剑楼”“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等藏书印可知,此书原为明末清初藏书大家毛晋、毛康父子汲古阁的旧藏,后入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于民国时期成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馆藏。一九三一年抗战爆发,为保存文化“国本”,经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商定,国立北平图书馆所藏部分善本古籍辗转迁往美国国会图书馆暂存,万历《灵石县志》一书便在其中。一九六四年,经台湾“中央”图书馆申请,美国政府将这批善本古籍“归还”台湾当局,交由台北“故官博物院”收藏。此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胶片为底本,通过图像还原等技术手段,数字制版,原样影印出版,使这部海内外孤本再行于世。万历《灵石县志》是现存非常早的一部灵石县志书,对后续灵石县志的纂修影响极大,之后修的康熙《灵石县志》体例全袭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