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核心,可以联结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所有的主题和线索。自由的问题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是一个伦理价值问题,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是一个宗教信仰问题,也是一个诗学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批判仅从外在途径争取人类自由解放的设想,他认为只有内在精神世界的解放才能将人引向真正的自由。他在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寻求自由,在人的自由中寻求完整的人性,换言之,研究人的自由和自由的人是他创作的核心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用解剖刀般的文笔把人性中隐秘的“非理性”之恶赤裸裸地揭示出来,从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中引出了神正论问题。他对恶的理解是基督教式的:恶首先是精神性的,源于人渴望成神、自我肯定之自由意志对上帝意志的偏离。人一旦把自己放到了神的位置上,不仅不会成神,反而会失去自由,丧失高级的精神本性,臣服于低级本性,变成野兽、奴隶,受外在自然、物质、死亡规律的控制。他认为仅从外在消除恶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内在战胜恶,所以他怀着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恶人、罪犯,渴望为他们找到一条精神复活之路——人因为原初的自由意志而犯下原罪,通过赎罪最终获得道德净化与精神自由。人作为秉承自由的造物,要承担因自由而生的道德责任。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察了时代精神的嬗变——强调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潮盛行。他批判西方文化中的利己主义、道德功利主义,以及极端推崇理性和滥用理性的唯理主义等对自由的片面、错误理解。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批判虚无主义革命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背离基本道德原则,并预言这种革命最终仍导向强权和奴役。他倡导东正教聚合性思想的两个根本原则,即“爱”与“自由”,主张用“聚合性”取代西方文明的唯物主义、抽象理性和个人主义原则,实现全人类基于兄弟之爱的联合。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基督徒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是紧密结合的,他的宗教信仰和诗学观念更是密不可分。基督教精神自由的观念既表现在他小说的复调中、永不终结的对话中,也表现在作家对待主人公的“创造性”立场上。这种“创造性”既指复调小说的形式创新,也指作家以上帝创世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文本世界和主人公——创造一个独立自由且能够爱和交流的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众声喧哗的复调世界中,有一个理想的、权威者的形象,作为组织、支配这个文本世界的秩序化原则,其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基督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审美的形象,一个道成肉身的神的形象,一个完美的、变容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