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舆论监督与名誉权法律平衡研究:以媒体变革为视角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法律平衡研究:以媒体变革为视角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法律平衡研究:以媒体变革为视角

定 价:¥98.00

作 者: 李延枫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2700700 出版时间: 2022-04-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从媒体发展变革的视角,研究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舆论监督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在理论层面从三个视角切入:对舆论监督概念的重新辨析;网络公共领域理论可为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传统公众人物理 论在网络条件下的适用性面临极大挑战,公共言论的两种特殊保护进路基于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模式开始融合。在实践层面,分别从民法、行政法和刑法三个部门法角度探析传统媒体时代向网络媒体时代转型过程中,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在立法、执法、司法三个层面出现的法律失衡问题,并在系统梳理我国近年来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寻求构建网络条件下实现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法律平衡的中国特色法律机制。

作者简介

  李延枫,出生于1978年 8月,广西贵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博士,副编审。目前在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从事智库研究编辑工作,兼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传媒法、网络信息法。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求是学刊》《北方法学》《河北法学》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有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舆论监督的概念、渊源与权利属性

第一节 舆论监督的历史渊源及其概念界定

一 舆论监督概念的演变

二 舆论监督概念的梳理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权利属性

一 从权利要素构成看舆论监督的权利属性

二 舆论监督的宪法权利属性

三 舆论监督权的宪法渊源

四 我国舆论监督宪法保障的独特性

第二章 舆论监督的理论基础:从新闻自由到网络公共领域

第一节 传统舆论监督理论基础:新闻自由

一 新闻自由的概念

二 舆论监督视角下新闻自由的功能

三 新闻自由具有法律限度

四 解决新闻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理论借鉴:网络公共领域

一 传统公共领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有关网络公共领域的学界观点

三 网络公共领域理论对我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三章 舆论监督视角下的名誉权

第一节 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范围

一 国家机关的范围

二 国家公职人员的范围

第二节 国家机关不应享有民法上的名誉权

一 我国对国家机关名誉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其特点

二 一些国家对国家机关名誉法律保护的特点及其界限

三 运用综合法律手段维护国家机关的“名誉”与权威

第三节 公职人员名誉权的特殊性

一 公职人员名誉权的双重内涵

二 公职人员名誉权保护的观念演变

第四章 网络媒体条件下公众人物理论的转型:从身份到公共利益

第一节 传统公众人物理论的司法适用及困境

一 公众人物理论的起源及其主要内容

二 公众人物理论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三 围绕公众人物理论和真实恶意原则的学术争论

第二节 网络条件下公共言论特殊保护路径的融合

一 传统公众人物理论在网络媒体条件下的省思

二 美国对公众人物理论的反思

三 英国2013年诽谤法改革确立公共言论的公共利益抗辩

四 大陆法系国家对涉公共利益言论的法律调整

第五章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法律冲突的民法调整

第一节 传统媒体时代名誉权法律冲突的民法调整

一 民事诽谤的一般法律规则

二 新闻自由与名誉权法律冲突的特殊性

三 “第三人效力”理论与新闻自由和名誉权法律冲突

四 “国家行为”理论与新闻自由和名誉权法律冲突

第二节 媒体变革带来的新问题新挑哉

一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舆论监督的区别和联系

二 网络舆论监督视角下名誉权法律冲突的特点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