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5.00
作 者: | 杨庆堂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丛编项: | |
标 签: | 暂缺 |
ISBN: | 9787117331395 | 出版时间: | 2022-07-01 | 包装: | |
开本: | 页数: | 字数: |
第一篇中医学基础/1
第一章绪论/3
第一节中医药学发展概况/4
一、春秋战国、秦、汉时期/4
二、晋、隋、唐时期/005
三、宋、金、元时期//5
四、明清时期/6
五、近代和现代/6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
一、整体观念/11
二、辨证论治/13
第二章阴阳五行/15
第一节阴阳学说/16
一、阴阳的概念/16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8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
中的应用/20
第二节五行学说/22
一、五行的概念/23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25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7
第三章藏象/31
第一节脏腑/32
一、五脏/32
二、六腑/40
三、奇恒之腑/42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42
第二节精神气血津液/46
一、精/46
二、神/47
三、气/47
四、血/50
五、津液/51
六、精神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52
第四章经络/56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57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57
一、十二经脉/57
二、奇经八脉/60
第三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0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60
二、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1
第五章病因病机/63
第一节病因/64
一、外感六淫/64
二、疠气/68
三、七情内伤/69
四、饮食失宜/69
五、劳逸过度/71
六、继发病因/71
七、外伤及虫兽伤/73
第二节病机/74
一、发病/74
二、基本病机/75
三、内生“五邪”/78
第六章诊法/82
第一节望诊/83
一、全身望诊/83
二、局部望诊/85
第二节闻诊/91
一、听声音/91
二、嗅气味/92
第三节问诊/92
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93
二、问诊的内容/93
第四节切诊/98
一、脉诊/98
二、按诊/103
第七章辨证/105
第一节八纲辨证/106
一、表里/106
二、寒热/108
三、虚实/110
四、阴阳/113
第二节脏腑辨证/11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1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18
三、脾与胃病辨证/120
四、肝与胆病辨证12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25
第八章预防与治则/128
第一节预防/129
一、未病先防/129
二、既病防变/131
第二节治则/132
一、治病求本/132
二、扶正祛邪/135
三、调整阴阳/135
四、三因制宜/136
第二篇中药学基础/139
第九章中药基础知识/141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142
一、产地/142
二、采收/143
三、贮藏/144
第二节中药的炮制/145
一、炮制的目的/146
二、炮制的方法/146
三、常用剂型/149
第三节中药的性能/150
一、四气/150
二、五味/151
三、归经/152
四、升降浮沉/153
五、毒性/154
第四节中药的应用/155
一、配伍/155
二、用药禁忌/157
三、中药的剂量/159
四、中药的用法/160
第五节常用中药/164
一、解表药/164
二、清热药/168
三、泻下药/176
四、祛湿药/178
五、温里药/183
六、理气药/185
七、理血药/186
八、补虚药/192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199
十、消食药/201
十一、驱虫药/202
十二、安神药/202
十三、开窍药/203
十四、平肝息风药/204
十五、固涩药/207
十六、外用药/209
第三篇方剂学基础/211
第十章方剂基础知识/213
第一节方剂与治法/214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14
二、主要治法/215
第二节方剂的组成与变化/217
一、组成原则/217
二、组成变化/218
第三节常用剂型/220
一、汤剂/221
二、散剂/221
三、丸剂/221
四、膏剂/222
五、丹剂/222
六、颗粒剂/223
七、合剂/223
八、注射剂/223
九、栓剂/223
第四节常用方剂与中成药/224
一、常用方剂/224
二、常用中成药/231
实训/262
实训1十四经脉的循行、走向与分布/262
实训2望诊263
实训3闻诊/265
实训4问诊/267
实训5切诊/270
实训6八纲辨证病案分析/276
实训7脏腑辨证病案分析/278
实训8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280
实训9中药剂量与用法/281
实训10中药特殊煎煮方法282
实训11常用中药饮片形状辨识/283
实训12常用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功效和应用/285
实训13中药处方调配/287
参考文献/291
中医药基础课程标准/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