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少儿传统文化《传习录》解析

《传习录》解析

《传习录》解析

定 价:¥168.00

作 者: 王阳明,张力 撰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59854285 出版时间: 2022-10-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品。书中既有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又有其与时人的书信往还,内容丰富,体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格物等哲学思想。书中所阐述的修身、养心、处世之道对于现代生活依然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这是一本充满实践性的生活哲学读本。本书注释以阐述阳明哲学思想为旨归,精要得当;译文则通俗易懂,文笔流畅;赏析内容更是融入了作者数十年的研究心得,颇有参考借鉴价值,是《传习录》译注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张力,198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此后生涯,惟愿:一干正事——自己教书15年,得湖南省优秀教师奖状;看别人教书17年,得湖南中华职教社黄炎培杰出校长奖杯。二讲真话——曾任民进常德市委会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省、市政协委员、常委,常德市政协副主席。三读闲书——天街海市,信马由缰;灯窗夜雨,自乐自娱。

图书目录

目录

上卷 《初刻〈传习录〉》

徐爱引言 3

徐爱录 5

1.在新民还是在亲民 5

2.至善是心之本体 8

3.天理只应心上求 9

4.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12

5.初论知行合一 14

6.批评朱子错训格物 18

7.穷理即是明明德 23

8.初提良知 24

9.博文为约礼之功夫 25

10.一论道心与人心 27

11.天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 29

12.阳明看历史 35

13.《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38

14.《诗》非孔门旧本 39

徐爱跋 41

陆澄录 42

15.主一与逐物 42

16.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42

17.觉懒看书则且看书 43

18.处朋友务相下 43

19.尔病又发 44

20.后世著述有乱正学 45

21.学者惟患此心之未明 46

22.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48

23.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往 49

24.上达只在下学里 50

25.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51

26.再论知行合一 53

27.孔子对做官的态度 54

28.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55

29.君子的器与不器 56

30.为学须从本原上用力 57

31.心体明即是道明 58

32.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59

33.心即性,性即理 60

34.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61

35.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62

36.省察和存养 62

37.致中和只在谨独 63

38.性一而已 64

39.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 66

40.正人不怕邪鬼 67

41.定者心之本体 68

42.《大学》与《中庸》 68

43.孔子如何正名 70

44.如何克制悲情 72

45.体用一源 73

46.《易》之辞 75

47.圣人不消说夜气 75

48.操存舍亡 76

49.儒与释道 77

50.蓍龟与易 79

51.武王未尽善 80

52.执中无权犹执一 80

53.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81

54.收敛与发散 82

55.评文中子 82

56.评许鲁斋 83

57.三元合一 84

58.喜怒哀乐本自中和 84

59.哭则不歌 85

60.克己须要扫除廓清 86

61.评《律吕新书》 86

62.格物如磨镜 87

63.道无精粗 88

64.私欲日生如地上尘 89

65.只管闲讲,何益之有 89

66.道无方体,不可执着 90

67.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 91

68.愿为源头活水 93

69.太古气象如何复见得 94

70.心统五官 94

71.长善去恶 95

72.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96

73.志至气次 97

74.圣贤教人 98

75.未发之前如何用功 99

76.病疟之人与病根 100

77.颜子没而圣学亡 102

78.身心知意物 103

79.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 105

80.言语与心灵 105

81.一论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105

82.冲漠无朕与万象森然 107

83.心外无物 108

84.格物不在口耳 109

85.至善在我心 109

86.格者,正也 110

87.格物无间动静 112

88.关键在意诚 112

89.明德就是仁 114

90.明明德与亲民 115

91.至善者,性也 116

92.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 117

93.万物一体与兼爱 118

94.无私心即是当理 121

薛侃录 122

95.持志如心痛 122

96.涵养与讲求 122

97.见善即迁,有过即改 124

98.吾与晦庵心相同 125

99.精金与才力 126

100.朱熹有晚年之悔 129

101.除草与天理善恶 131

102.为学须得个头脑 136

103.为学与业举 136

104.人生要有主宰 138

105.为学大病在好名 139

106.悔悟是去病之药 140

107.圣人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140

108.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 142

109.上智下愚不肯移 143

110.子夏门人问交 143

111.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 144

112.一以贯之 145

113.闻见与心地上用功 147

114.颜回有未发之中 147

115.立志贵专一 148

116.重涵养还是重识见 149

117.居敬与穷理 150

118.知是心之本体 153

119.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 154

120.戒惧与慎独 156

121.养心莫善于诚 159

122.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161

123.贵目贱心 163

124.佛道与圣人之学 164

125.未发之中 165

126.知昼夜,即知死生 167

127.修道之教 169

128.孔子告颜渊为邦之问 171

129.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172

中卷《续刻〈传习录〉》

钱德洪序 177

答顾东桥书 179

130.特倡诚意 179

131.驳“说高功捷” 180

132.三论知行合一 181

133.四论知行合一 183

134.圣人贤人学者之别 185

135.朱王格物致知之辩 189

136.五论知行合一 192

137.格物与穷理 196

138.何谓诚意、格物、致知 200

139.致良知与达权变 202

140.良知非由于闻见 205

141.圣人生知专指义理 208

142.拔本塞源之论 211

143.道统历程 216

答周道通书 220

144.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 220

145.“何思何虑”正是功夫 221

146.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 223

147.宁不了事与必有事焉 224

148.格物是致知功夫 226

149.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228

150.气即是性 230

答陆原静书 232

151.照心不动妄心动 232

152.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 233

153.精一即作圣之功 234

154.元神、元气、元精与良知 235

又 237

155.良知本体与物欲昏蔽 237

156.定者心之本体 238

157.已发未发与阴阳动静 239

158.良知与喜怒忧惧 243

159.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245

160.照心与妄心 245

161.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248

162.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 249

163.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 252

164.良知本来自明 254

165.德业表著,皆良知中所发 255

166.乐是心之本体 258

167.情顺万事而无情 259

钱德洪跋 262

答欧阳崇一 263

168.良知之外,别无知矣 263

169.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 265

170.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 267

171.不逆不亿 270

答罗整庵少宰书 273

172.讲学之要 273

173.为《大学》古本辩 274

174.格物学说自辩之一 276

175.格物学说自辩之二 279

176.为编辑《朱子晚年定论》辩 281

177.秋尽东还,必求一面 284

答聂文蔚 285

178.自勉 285

179.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 286

180.后世良知之学不明 288

181.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 289

182.以孔子自比自励 292

183.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 294

184.切肤之痛乃有未能恝然 295

答聂文蔚二 297

185.勉励文蔚 297

186.必有事焉和勿忘勿助 298

187.致良知与格致诚正 299

188.致良知与搀和兼搭 302

189.良知的本质与作用机理 303

190.发见良知始于孝悌 305

191.才有执着意必,其知便小矣 307

192.人品力量不可躐等而能 308

193.尊德性而道问学至当归一 311

194.文蔚之学已得其大者 311

右南大吉录 313

195.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313

196—200.教约 315

下卷《传习续录》

陈九川录 321

201.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 321

202.无欲故静 325

203.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326

204.本体无内外 327

205.陆子之学只是粗些 330

206.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 331

207.尔胸中原是圣人 334

208.良知是试金石与指南针 335

209.良知的诀窍 336

210.功夫愈久,愈觉不同 336

211.体来与听讲不同 337

212.泄天机 339

213.知来本无知 341

214.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 342

215.常快活便是功夫 342

216.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343

217.心明白,书自然融会 345

218.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 345

219.将迎无处是乾元 346

220.博闻多识易伤食 347

221.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348

黄直录 350

222.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 350

223.圣贤非无功业气节 352

22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353

225.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354

226.六论知行合一 355

227.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 356

228.善、恶只是一物 357

229.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358

230.《中庸》大抵皆是说修道的事 359

231.动静只是一个 360

232.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 361

233.修辞立诚 361

234.文公格物之说,只是少头脑 362

235.虽怒,却此心廓然 363

236.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 364

黄修易录 365

237.既去恶念,便是善念 365

238.只要在良知上用功 365

239.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是有根本的学问 366

240.志于道 367

241.良知真切与业举 368

242.良知与性气 370

243.人要着实用功 372

244.良知即是天植灵根 373

245.学须反己 374

246.与人为善 375

247.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 375

黄省曾录 377

248.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 377

249.思无邪 378

250.再论道心、人心 378

251.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380

252.读书不记得,如何 381

253.逝者如斯 382

254.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 382

255.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 383

256.不厌外物与静处涵养 384

257.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385

258.圣人教人,只怕人不简易 386

259.圣学真血脉路 386

钱德洪录 388

260.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388

261.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389

262.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389

263.认得良知头脑 390

264.须胸中渣滓浑化 391

265.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392

266.不睹不闻与戒慎恐惧 393

267.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 394

268.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 395

269.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 396

270.释氏不能治天下 398

271.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398

272.再论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399

273.告子病源,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 400

274.万物都有良知 401

275.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02

276.道理自有厚薄 403

277.身心无自体 405

278.夭寿不贰 406

279.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407

280.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 408

281.圣人不贵前知 410

282.良知本无知 411

283.圣人只是一能之尔 412

284.良知愈思愈精明 413

285.仁者以万物为体 414

286.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 415

287.天与良知 416

288.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417

289.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 418

290.七情俱是人心合有的 418

291.知行二字,即是功夫 420

292.乐是心之本体 421

293.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 422

294.父子讼狱,请诉于先生 423

295.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 424

296.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 425

297.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426

298.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 429

299.孔子气魄极大 429

300.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 430

301.心常役役不宁 430

302.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 431

303.善与人同 431

304.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431

305.良知与致知 432

306.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 432

307.无已发未发 433

308.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 434

309.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 437

310.评杨简 438

311.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 438

312.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 439

313.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441

314.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 442

315.天泉证道 443

钱德洪序 449

黄以方录 450

316.博学于文与学而不思 450

317.释格、致、诚、正 452

318.格亭前竹子 455

319.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456

320.七论知行合一 457

321.八论知行合一 458

322.凡知觉处便是心 460

323.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460

324.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 461

325.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 463

326.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464

327.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 465

328.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465

329.不睹不闻,实良知本体 466

330.无往而非工夫 467

331.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467

332.用功不急效验 468

333.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469

334.性相近,习相远 469

335.眼中不容金玉屑 470

336.天地只有一个灵明 471

337.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 473

338.先生诲人,不择衰朽 474

339.谦者众善之基 474

340.良知即是易 475

341.回也,非助我者也 476

342.阳明为舒国裳书《孟子》 477

钱德洪跋 478

附:阳明心学的几个问题 480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