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欣喜之情和敬佩之意,一气读完刘明蓉老师的书稿《语文教育的践行与反思》。全书共六章,围绕着当前语文教育诸多热点和前沿性问题进行思考,并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我相信,这些“反思”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无疑会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拜读刘明蓉老师集腋成裘完成的书稿,我有以下几点感受:首先,作者善于捕捉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重点问题,并联系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分析,真正做到了“学”和“思”的紧密结合。多年来,刘明蓉老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中走了一条正确道路,即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边学习,边教学,边总结反思,并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关注各个时期语文教育教学的热点、重点问题,把自己的思考付诸笔端,写出了本书中这些富于见地的教育教学文章。书中,无论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对语文教育的反思,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生态系统的梳理分析,还是对语文阅读教学范式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语文智慧教学的研究等,都是目前语文教育学界备受关注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刘明蓉老师以一线教师的身份,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问题作了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这是难能可贵的。其次,作者研究语文教育教学问题具有自觉的“历史”眼光,通过对问题的历史梳理,在分析比较中探寻正确的答案。比如,第一章“‘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反思”,就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减负”文件研读入手,对国家的“减负”政策出台的背景等相关问题作了理性的分析,不仅让人看到国家“减负”政策的连贯性,而且对“减负”政策的贯彻执行的必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再如第二章“理念的光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我国出台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相关文献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属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正确结论。作者分析道:“语言的表意功能构成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语文是语言文字的产物,无论其工具属性还是人文属性,都存在于语言文字外壳中。作为人类交流工具、记录工具和文化传承工具,语言具有工具属性,语言因其工具属性而获得生命。人文性正是内含在各种语言活动、语言表现、语言产品之中的。”“人类文明活动的交流、记录和传播、承袭,都以语言为媒介。任何语言产品都是一定文化内容和一定的语言形式的结合体。也就是说,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合于语言。语文的基本材料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因它所承载的文化功能而有意义,而获得存在的理由。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文字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些论述由于有“历史”的印证,分析问题步步深入,得出的结论自然可信。再次,作者研究问题具有“求实”的特点,即力图在理论问题的探讨中求得教学实际的印证。如第三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生态系统”,讨论的问题关涉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理论问题,但是,作者立足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实际,论述问题决不凌空虚蹈,着力分析教材和教学案例,使理论问题得到实例的求证。再如第四章“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种范式”、第五章“语文教学的方法技能与体验感悟”等,其中涉及许多教育教学的理论问题,但是,作者以“求实”的研究态度,在理论阐述的同时,又对许多经典的教学案例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使理论和实践高度地统一起来。我认为,教师的学习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经验出发进行反思与重构。一个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理论学习和对教育教学原理的掌握,都必须联系教学实践经验去进行应有的反思。美国学者布鲁克菲德说过:“如果不进行批判和反思,就会总是认为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应该按专家说的算。于是,我们就永远只能从别人那里明白做任何事的意义,于是任何时候的教学都是在实现别人的思想。”刘明蓉老师在基础教育的战线上从教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善于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批判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从一个普通语文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省级名校长。眼前这本凝结着她心血的《语文教育的践行与反思》,既是她教学研究的成果,又是她几十年始终秉承“教育是爱的事业”的理念、把温暖的爱心献给孩子的明证。在中国,尤其在西部教育战线上,如果有更多的像刘明蓉老师这样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存在,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必然会大有希望。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