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式一(1902—1991)是现代中国杰出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作品在欧美和中国港台地区产生过很大影响,受到当地读者的热烈欢迎、广泛赞誉。但是在中国大陆,“熊式一”之名却知者寥寥,直到近年才引起学界的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基本局限在《王宝川》(Lady Precious Stream)、《天桥》(The Bridge of Heaven)两部代表作品,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本书将熊式一所有八部作品纳入研究范围,并且首次以“创作思路”为问题意识展开分析。具体来说,就是结合熊氏生平,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其作品与其他文献相互比对参照,深入探讨人物、情节、结构、技巧的来源与成因,尝试解释和还原作者的创作思路。 书稿共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文献综述,本书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熊式一生平与作品”概述熊氏生平的三个时期:大陆时期、英国时期、港台时期,并分析生平经历,特别是重大事件,对其作品产生的影响。本章后半部分着重分析熊氏与英国戏剧家巴蕾(J.M. Barrie)作品的接触情况。 第三章“熊氏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考察熊氏作品中人物、情节与中国古典文学、近现代历史、现实生活的关系:《王宝川》情节与人物完全取自京剧《红鬃烈马》;《天桥》中的重要角色与《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有着紧密联系;中国的诗词典故是熊氏构思人物行为、语言时的重要参考;中国近现代史则是熊氏《天桥》《大学教授》两部作品情节的基础;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常常作为原型出现在熊氏作品中。 第四章“巴蕾对熊氏作品的影响”从三方面详细比较了巴蕾和熊氏的作品:舞台提示、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与具体事件的设计技巧。比较后可以发现巴蕾、熊氏作品在这三方面高度相似:巴蕾细腻的舞台布景描绘、独特的人物介绍与熊氏舞台提示相当一致;两人笔下的女性或是温柔善良的“母亲”或是聪明伶俐的“裙钗英雄”,男性则多是有能力但不懂情爱,在感情中迟钝被动的角色。结构方面,巴、熊作品的静态结构极为接近,经常选用对照、误会、乔装等动态结构技巧推动情节发展,而在设计具体事件时共用的技巧更是多达九种。显然,熊氏在写作时全面参考了巴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