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篇
第一章 长江保护政策变迁历程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历史沿革
1.1.1 探索萌芽阶段(1949—1980年)
1.1.2 开发利用阶段(1980—2000年)
1.1.3 稳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1.2 水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历史沿革
1.2.1 起步探索阶段(1978—2000年)
1.2.2 发展完善阶段(2000—2012年)
1.2.3 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
1.3 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政策历史沿革
1.3.1 萌芽阶段(1985—2000年)
1.3.2 发展阶段(2000—2016年)
1.3.3 腾飞阶段(2016年至今)
第二章 长江保护政策实施现状
2.1 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实施现状
2.1.1 政策内容
2.1.2 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2 水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实施现状
2.2.1 政策内容
2.2.2 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3 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政策实施现状
2.3.1 政策内容
2.3.2 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长江保护政策实施的地方探索
3.1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武汉探索
3.1.1 体系:多元主体协同模式
3.1.2 措施
3.1.3 经验借鉴
3.2 水生态修复的马鞍山探索
3.2.1 体系:“三大一强”修复体系
3.2.2 措施
3.2.3 经验借鉴
3.3 产业绿色转型的芜湖探索
3.3.1 体系
3.3.2 措施
3.3.3 经验借鉴
评价篇
第四章 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结果分析
4.2.1 利用效率
4.2.2 管控力度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纵向政府间、横向各行政区责权不清晰
4.3.2 流域资源监管乏力,问责制度不健全
4.3.3 流域水资源治理效果综合评估指标单一
4.3.4 社会公众和企业参与政策力度不高
4.3.5 在规划环评中缺乏有效指导
4.3.6 地区间利用效率差异较大
第五章 长江水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评价结果分析
5.2.1 保护效果
5.2.2 修复力度
5.3 存在的问题
5.3.1 水土气环境总体改善,局部水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5.3.2 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利用水平区域差异较大
5.3.3 水土流失严重,空间差异较大
5.3.4 长江“生态用水”问题亟须关注
5.3.5 水生态功能退化,系统性保护不足
5.3.6 长江“江湖关系”重要性凸显
5.3.7 长江“生态调度”问题需进一步深化
5.3.8 流域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 评价结果分析
6.2.1 产业绿色增长潜力
6.2.2 产业转型潜力
6.3 存在的问题
6.3.1 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工具支撑不足
6.3.2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发展效益较低
6.3.3 环境贸易逆差大,外需依赖严重
6.3.4 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突出
6.3.5 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显著,产业绿色发展存在较大难度
6.3.6 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
6.3.7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投资不足,经济下行弱化企业节能减排意愿
6.3.8 产业层次偏低,绿色制造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及相关服务体系亟待提高和加强
建议篇
第七章 完善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7.1 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设计理念
7.1.1 协同治理理念
7.1.2 人水和谐发展理念
7.1.3 现代技术管理理念
7.1.4 保护优先的立法理念
7.1.5 节约用水理念
7.2 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框架体系
7.2.1 完善流域规划与管控制度体系
7.2.2 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
7.2.3 水污染防治制度体系
7.3 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执行
7.3.1 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7.3.2 落实长江水资源开发保护政策
7.3.3 加快实施长江水权政策措施
7.3.4 水资源配置与用水管控制度体系
7.4 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
7.4.1 强化流域水资源保护事务管理
7.4.2 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刚性约束
7.4.3 健全流域水资源保护长效机制
7.4.4 做好新阶段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第八章 完善长江水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建议
8.1 长江水生态保护修复的制度设计理念
8.1.1 协同共治理念
8.1.2 技术支撑理念
8.1.3 再野化理念
8.2 长江水生态保护修复的制度框架体系
8.2.1 明确长江生态修复的法律法规体系
8.2.2 重点关注流域性污染源的防治
8.2.3 生态环境修复多维制度体系
8.2.4 加快构建现代流域环境治理体系
8.3 长江水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