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以“知言”自称,以“好辩”“善辩”著称。孟子“知言”,指的是孟子认为自己善于分析、理解、评判别人或偏颇(“诐辞”)、或夸张(“淫辞”)、或邪谈怪论(“邪辞”)、或闪烁其词的话(“遁辞”),而这四种言辞正是孟子辩驳的对象。本书基于语用论辩学的“批判性讨论模型”和“策略操控”理念,提炼出孟子论辩性话语合理性“一体两面”的哲学基础,再依据该哲学基础,将孟子的论辩性话语划分为“人禽之辩”(涉及孟子有关“人性善”的论证,即人性论证)、“王霸之辩”(涉及孟子对于“人性善”的内在体现之“仁义”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作用论证,即政治论证)和“经权之辩”(涉及孟子对于儒家仁义中道准则在实践应用方面的权变论证,即实践论证)三大主题,并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性论证重构与策略性操控分析,最后归纳得出孟子在论证其立场时所采用的各种证成性论辩策略。运用语用论辩学的分析框架对孟子的话语进行较为系统地论证刻画,是采用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对现有孟子话语研究的一种新的拓展,同时也是对语用论辩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调整论辩性语步合理性的评判标准的一种尝试。该研究不仅有助于从论证的视角明晰孟子话语背后“一体两面”的合理性依据、相关概念如“人性善”“仁义”“仁政”“经权相济下的执中”等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以及历史上素有争议的一些论题如“人性善”的具体含义、“王霸”关系、“义利之辩”的实质等等,同时还融合逻辑和语用两个维度对《孟子》文本中同一论证主题下的话语进行了系统融贯性的论证重构与分析。此外,孟子所采用的“类比论证策略”表明,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逻辑的确既具有共同性也具有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