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后半叶,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的侵略势力逐渐深人中国内地。随着18世纪末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19世纪末占领缅甸全境后,中国的西南边疆直接处于英国的眈眈虎视之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外国传教士、探险家、外交家和学者陆续到西南地区,留下了不少调查报告、会务报告、旅行日记。法国传教士保禄·维亚尔(PaulVial)在深入研究彝族文化的基础上,出版《云南罗罗文字研究》《法僳字典》。法国传教土利埃达尔先后在云南路南、昭通彝区传教十余年,著何西傈保地区)、(《云南傈傈没一华南的一个土著部族》等书。法国传教士马尔丹在四川彝族地区传教二十年,其间搜集了大量彝族风物和彝文文献。法国传教士萨维那著有《苗法词典》《苗族史》。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在苗族地区传教多年,在英国出版了《苗族纪实)(1919年)、《在未知的中国》(1922年)。英国传教士王树德出版《石门坎与花苗》。天主教传教士古纯仁在康藏地区传教30年,综合其见闻撰写了《川滇之臧边》(也译为《藏边三十年见闻记》)一书。与此同时,外国人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还进行了许多探险考察活动。如沙尔雅考察队到云南省的武定、禄劝一带彝区复制彝文碑文。保尔·博厄尔到云南曲靖、彝良彝族地区考察。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柯乐洪,女探险家巴贝纳、温盖特等人,也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法国文学院院士夏瓦纳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龙考察队先后在川、黔、滇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发表《中国非汉民族的历史记载》。吕真达考察队先后两次考泰四川彝区和云南彝区,著有《建昌罗罗》《在云南和东京的崇山峻岭中)。这一时期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的英国人还有李特、杰克、约翰斯顿、希洛克、费格生等人。李特著有《滇西北旅行》一文,对滇西北小凉山区彝族作了介绍。“当时,这些西方传教士和旅行者的调查报告、旅行日记和会务报告。1940年,法国驻昆明领事弗朗索瓦,法国驻思茅领事彭斯.汤策,还相继到凉山地区考察。英国人亚历山大·霍西(AlexanderHosie,1853-1925),中文名谢立山,近代英国著名外交家和探险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自1876年始,受英国政府之派,在中国从事外交、考察等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担任英国驻重庆、成都、温州、烟台、台湾等地领事、总领事,他考察的足迹编辑中国东北、西南、西藏等地,对物产、贸易、交通、鸦片等进行了细致研究,撰写了内容丰富的考察报告。还有一些外国的学者对西南地区进行了考察与研究。早在1902年7月至1903年3月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受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派遗,到中国西南进行田野调查,发表《中国西南部人类学问题》《苗族调查报告》等著作。法国人巴克于1907年、1909年两次到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调查,1913年在荷兰莱顿出版《么些研究》。1914年,华西大学理学院教授戴谦和开始收集有学术价值的文物和标本,接着又有陶然士、叶长青、葛维汉等加入进来,在1922年,他们还组织成立了“华西边疆研究学会”,同时开始编印英文学术刊物《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澳洲国立大学的费子智教授于1936年-1938年在大理生活、考察,后来撰写了著作《五华楼》。后来在其关于中国经历的回忆录《为什么去中国——1923-1950年在中国的回忆》1921年至1949年长期留居丽江的约瑟夫.洛克对纳西族东巴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先后发表了《纳西人的驱逐病鬼活动》、《纳西一英语百科词典》(上下卷)《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纳西人的“那伽”崇拜和有关仪式》《纳西人的祭天仪式》《中国西南纳西人的“开路”丧仪》《中国西藏边疆纳西人的生活与文化》《德国东方手稿纳西手写本目录》等十几种著述,在洛克研究的同时和之后,又有昆亭·罗斯福(Q.Rooseveldt)、顾彼得(PeterGullart)对纳西东巴文化进行了研究。以上诸多考察、探险、调查报告虽然具有殖民主义和宗教色彩,但无疑是我们今人研究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系列书5册,精选相关外文原著,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