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牛晓林当年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时写下的。因为实时记录了那段艰难悲怆的岁月,生动定格了当时抗震军民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的诸多壮举,所以再一次引发了对抗震精神、灾难救援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三天,就职于空军文化部的牛晓林接上级命令,随一辆运送通讯器材的吉普车来到唐山。牛晓林说,临行前领导只交代要服从地方安排,他背上军用挎包,拿了一个笔记本、一只钢笔就匆忙上路,不明情况,也没有目标。牛晓林进入唐山的第一站是当时的唐山军用机场,那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生命通道,从各地紧急调用的救灾物资和大批用卡车、手扶拖拉机、马车等拉来的伤员集中在此地,搬运伤员和装卸物资任务繁重,牛晓林和战友们当即参与其中。三四天后,大部队的到来有效缓解了救援人手紧张的状况,于是牛晓林继续往市区进发。进入重灾区后,触目惊心的景象,令牛晓林至今难忘。和惨烈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山人民的坚强和救援官兵的英勇。牛晓林觉得这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的每一帧历史画面都弥足珍贵,非常值得记录下来。之后近半个月的时间里,牛晓林带着笔记本和钢笔,“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什么感触深就画什么。简单的如军人、医生、工人、灾民的肖像,寥寥数笔,一两分钟;复杂些的如救援、抢修、运输等场景,最多耗时十几分钟。”他边走、边画、边记,一个本子用完了,又跟战友要了一个,最终完成了147幅素描、25篇文字,共计172篇的唐山抗震速写日记。日记全面记录了地震灾情、抢险救灾、抢运伤员、医疗救护、空投物资、搭建简易房、灾民生活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