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 座中常有剧中人
笑登戏台叹悲凉——话剧《戏台》观后记
“萎缩”的巨作——话剧《平凡的世界》观后记
寻找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外一篇)——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观后记
舞动的抒情——《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观后记
当名著“站”上舞台——话剧《四世同堂》观后随记
里马斯·图米纳斯的“奇幻乐园”——话剧《钦差大臣》观后记
也该说“大话”——话剧《大江东去》观后记
轻灵而肃穆,冷峻而温暖——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安魂曲》观后记
悲喜痴人悲喜梦——话剧《秀才与刽子手》观后记
“轻”“重”博弈下的溃败——话剧《白鹿原》改编遗憾之我见
冬之旅,夜深沉——话剧《冬之旅》观后记
云淡风轻,内里乾坤——观话剧《德龄与慈禧》
从“偷情”到温情——话剧《明年此时》观后随记
别致真实细腻深刻——话剧《尴尬》观后随记
活着,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话剧《枕头人》观后记
同看,人世间实实在在的日子——话剧《钢的琴》观后记
“假面”随想——话剧《假面舞会》观后记
今夜,无人生还——话剧《无人生还》观后随记
世界很大,容不下一个“安托南·阿尔托乐园”——话剧《“龙”的忧郁》观后随记
得之轻灵,失之松散——话剧《聊斋》观后随记
迷失在形体中——话剧《浮士德》观后记
让“天使”回归“人间”——观话剧《生命密码》
第二辑 恁地春色如许
艺术创新,切莫丢弃生命基因——由昆剧《狮吼记》想到的
“焚香”杂议——秦腔《焚香记》观后记
要“活儿”,还是要“文学”?——《红鬃烈马》观后随记
戏曲“现代化”改革杂议
戏词漫说——一场“雷词大赛”引发的思考
“老戏新演”之我见——从《孔雀东南飞》的观演说起
从《椅子》的“尴尬”看西方作品的“汉化”——昆剧《椅子》观后记
雷霆之下,过犹不及——甬剧《雷雨》观后
凡鸟之殇——越剧《凤姐》观后记
俚俗的高雅——2016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之梨园戏观后记
你 的样子,就是你本来的样子——瓯剧《高机与吴三春》观后记
木棉盛放别样红——“小剧种剧目展演”婺剧场观后记
拔剑四顾心茫然——“小剧种剧目展演”宁海平调场观后记
还是得看真功夫——越剧《鹿鼎记》观后记
半部佳作说人心——越剧《洗心记》之我见
还需自己“挣”饭吃——梨园戏《朱买臣》《吕蒙正》观演随记
当求“逻辑”与“人物”的突破——越剧《藏书楼》观后记
把“根”留住——浙江省“天下 团”折子戏汇演专场观后记
把“咕嘟咕嘟”的粉红泡泡还给我!——观苏州昆剧院《玉簪记》
“共鸣语境”何处来?——新《梁祝》改编之我见
“枫叶”难“红”,是谁的锅?——越剧《枫叶如花》观后记
粉黛何以英雄胆?——越剧《红玉》观后随记
“旧酒”也能飘“新香”——越剧《结发夫妻》观后记
“今昔”之败——婺剧《血路芳华》观后随记
以逻辑冲破艺术虚假的窠臼——《我的娘姨我的娘》观后记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越剧《孔雀东南飞》改编之我见
有“医”无类,亲疏皆同——越剧《仁医寸心》观后记
第三辑 桃李听笙歌
舞蹈语汇如何讲述谍战故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记
人物至上:倾听内心的声音——再遇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纯粹、细腻、有格调——舞剧《花木兰》观后记
望千年,魂不散——舞剧《只此青绿》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寻找属于自己的路——音乐剧《摇滚年代》观后记
以情感逻辑寻求情感共鸣——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观后记
从小说到舞台——音乐剧《白夜行》改编之我见
挖掘真正的戏剧性——音乐剧《面试》观后随记
比起故事,“酒” 重要——现代舞剧《句章》观后记
生命的热度——《云南的响声》观后记
“轻盈”之得,“克制”之失——舞剧《杜甫》之说长道短
要一点柔软——舞剧《大饭店》观后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