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章 佛教与现代性
一、引子
二、“现代性”诸方面
三、佛教遭遇“现代性”的困境
四、佛教学术与佛教义学
五、佛教自身的现代性问题
附:问答——有关“解脱”“亲证”与“普化”“俗化” “中国化”等的问题
第二章 “佛教义学”观念的缘起及其重新出场
一、引子
二、“佛教义学”观念的界定及其多重涵义
三、在古代印度“佛教义学”的相应观念及内容.
四、“佛教义学”观念在古代中国的缘起与演变
五、“佛教义学”意识在现代的 初觉醒
六、“佛教义学”意识在现代的重新觉醒
附:问答——有关“佛教义学”的对象、话语及
“共业平台”“善根平台”等的问题
第三章 佛教义学与佛教学术的分野
一、学术研究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在西方学术发展中学术与神学的分离
三、现代学术的精神特质
四、佛教义学的精神特质及其与佛教学术的差别
五、佛教义学研究与佛教学术研究良性并存的可能
附:问答——有关“义学”“内学”
“悟性”等观念的问题
第四章 现代佛教义学的建立与开展方式
一、佛教学术研究立场的本质、基础与原则、规范
二、佛教义学研究立场的本质、基础与原则、规范
三、古代与现代佛教义学开展的差异
四、现代佛教义学的学科化开展方式
附:问答——有关“比量”“契理契机”
“公共性话语”等的问题
第五章 现代佛教义学的开展前提
一、非宗派、学科化的开展方向
二、广泛参与的开展方式
三、本位意义的凸显
四、意识的觉醒
五、应开展的头等大事
附:问答——现代佛教义学学科化开展的“时代因应性”与“步骤”等问题
附录 佛教义学略论
一、“佛教义学”及其异名“内明”“内论”“内学”、
二、佛教义学与佛教义学研究
三、古代佛教义学的形态
四、佛教学术研究的立场
五、佛教义学研究的立场
六、现代佛教义学的学科化开展
士、现代佛教义学的学问空间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