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澳大利亚名人传》 卷,包含130位1950年前去世的小说家,其中有些是的作家,他们创作了我们引以为傲的经典作品。比如,丛林作家亨利·劳森(1867—1922),作为杰出市民,他是新南威尔士州 位举行“国葬”的澳大利亚作家,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有《安迪随牛去》(1888)、有关淘金的《咆哮的日子》(1889)以及《赶牲畜人的妻子》(1892)。他的同代诗人安德鲁·巴顿(班卓)·佩特森(1864—1941)则写有《溢流农场的克兰西》(1899)、《来自雪河的人》(1890)和《华尔兹·玛蒂尔达》(1895)等名篇。记者兼小说家马库斯·克拉克的长篇小说《无期徒刑》是关于澳大利亚流放制度的巨著。约瑟夫·弗菲的《人生就是如此》真实地呈现了农村居民、工人和流浪穷人的生活。本书收录的作家有三分之一是女性。芭芭拉·简·贝恩顿(1857—1929)写作关于丛林生活的短篇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人类的代价》(1907)。女演员伊莉莎·奥弗莱厄蒂(1818—1882)与克拉克选择的主题一样,不过是关于流放制度是如何戕害女性的,当然也包括了男性,即《写在有生之年:1830年的故事》。罗莎·卡罗琳·普雷德(1851—1935)的《政策与 》(1881)因为知识女性与文盲男人的婚姻主题以及作品的特征而出名。1913年,乔治·莫理循邀请世界知名的旅行作家玛丽·伊丽莎·贝克洋·冈特(1861—1942)前往中国旅行,在清朝灭亡后的混乱时期,她乘着驴车游历了承德的木兰围场,后来把这段经历写进《在中国独自旅行的女人》。凯瑟琳·海伦·斯彭斯(1825—1910)、艾达·坎布里奇(1844—1926)、凯瑟琳·伊迪丝·麦考利·马丁(18487—1937)、塔斯玛(杰西·卡特琳·库夫勒尔)(1848—1897)、玛丽·路易斯·汉密尔顿·麦克(1870—1935)、艾瑟尔·弗洛伦斯·林赛·理查森(亨利·汉德尔)(1870—1946)也都收录其中。考虑到早期澳大利亚女性的参政权和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探讨急剧变化的社会氛围对妇女写作所产生的影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