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6.00
作 者: | 范俊德,徐迎涛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丛编项: | |
标 签: | 暂缺 |
ISBN: | 9787117349987 | 出版时间: | 2023-08-01 | 包装: | 平装-胶订 |
开本: | 大16开 | 页数: | 字数: |
绪论 / 1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1
二、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及现代优势 /1
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3
四、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6
五、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10
六、 《中医学基础概要》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 11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3
第一节 精气学说 / 13
一、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3
二、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4
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5
第二节 阴阳学说 / 16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16
二、 阴阳的特性与归类 /16
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7
四、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9
第三节 五行学说 / 21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21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4
第二章 藏象 /27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 27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27
二、 藏象学说的形成 /27
三、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28
四、 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 /29
五、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与作用 /29
第二节 五脏 / 29
一、 心 /29
附:心包络 /32
二、 肺 /32
三、 脾 /34
四、 肝 /36
五、 肾 /38
附:命门与精室 /41
第三节 六腑 / 42
一、 胆 /42
二、 胃 /42
三、 小肠 /43
四、 大肠 /43
五、 膀胱 /44
六、 三焦 /44
第四节 奇恒之腑 / 45
一、 脑 /46
二、 髓 /46
三、 骨 /47
四、 脉 /47
五、 女子胞 /47
附:精室 /48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 48
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48
二、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1
三、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53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54
第一节 精 / 54
一、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54
二、 人体之精的生成 /54
三、 人体之精的功能 /55
第二节 气 / 55
一、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55
二、 人体之气的生成 /55
三、 人体之气的运动 /56
四、 人体之气的功能 /56
五、 人体之气的分类 /58
第三节 血 / 59
一、 血的基本概念 /59
二、 血的生成 /59
三、 血的循行 /60
四、 血的功能 /60
第四节 津液 / 61
一、 津液的基本概念 /61
二、 津液的代谢 /61
三、 津液的功能 /62
第五节 神 / 63
一、 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63
二、 人体之神的生成 /63
三、 人体之神的分类 /63
四、 人体之神的作用 /64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 64
一、 气与血的关系 /64
二、 气与津液的关系 /66
三、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66
四、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67
第四章 经络 /68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 68
一、 经络的基本概念 /68
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 /69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70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70
二、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71
三、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71
四、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71
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72
六、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7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 78
一、 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78
二、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78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 81
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 /81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82
第五章 体质 /84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 84
一、 体质的基本含义 /84
二、 体质的构成要素 /84
12 中医学基础概要
三、 体质的基本特点 /85
四、 体质的评价标志 /86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 86
一、 先天因素 /86
二、 后天因素 /86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 88
一、 体质的分类方法 /88
二、 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88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 90
一、 体质与病因 /90
二、 体质与发病 /90
三、 体质与病机 /90
四、 体质与辨证 /91
五、 体质与治疗 /91
六、 体质与养生 /91
第六章 病因 /92
第一节 外感病因 / 92
一、 六淫 /92
二、 疠气 /98
第二节 内伤病因 / 99
一、 七情内伤 /99
二、 劳逸失度 /101
三、 饮食失宜 /10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02
一、 痰饮 /102
二、 瘀血 /104
三、 结石 /104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05
一、 外伤 /105
二、 虫兽伤 /106
三、 寄生虫 /106
四、 医源因素 /107
五、 先天病因 /108
第七章 病机 / 109
第一节 发病原理 /109
一、 正邪与发病 /109
二、 影响发病的因素 / 110
三、 发病形式 / 111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12
一、 邪正盛衰 / 113
二、 阴阳失调 / 114
三、 气血津液失常 / 116
第八章 诊法 / 120
第一节 望诊 /120
一、 全身望诊 /121
二、 望局部情况 /123
三、 望排出物 /125
四、 望舌 /126
五、 望小儿指纹 /130
第二节 闻诊 /131
一、 听声音 /131
二、 嗅气味 /132
第三节 问诊 /133
一、 问诊的意义 /133
二、 问诊的方法 /133
三、 问诊的内容 /133
第四节 切诊 /142
一、 脉诊 /142
二、 按诊 /148
第九章 辨证 / 151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51
一、 表里辨证 /152
二、 寒热辨证 /153
三、 虚实辨证 /154
四、 阴阳辨证 /15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56
一、 气病辨证 /156
二、 血病辨证 /157
三、 气血同病辨证 /158
四、 津液病辨证 /159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60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160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 /163
三、 脾与胃病辨证 /166
四、 肝与胆病辨证 /170
五、 肾与膀胱病辨证 /174
14 中医学基础概要
六、 脏腑兼病辨证 /176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179
一、 六经辨证概要 /179
二、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182
三、 三焦辨证概要 /184
第十章 预防、治则与康复 / 187
第一节 预防 /187
一、 未病先防 /187
二、 既病防变 /189
第二节 治则 /189
一、 治病求本 /189
二、 扶正祛邪 /191
三、 调整阴阳 /192
四、 调理气血 /192
五、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93
第三节 康复原则 /194
一、 形神结合 /194
二、 内外结合 /194
三、 药食结合 /194
四、 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结合 /195
第十一章 实训指导 / 196
第一节 藏象思维能力实训 /196
实训一 藏象理论应用—理解能力实训 /196
实训二 藏象理论应用—分析能力实训 /197
第二节 经络认知能力实训 /198
实训一 十二经脉走向及分布规律标注练习 /198
实训二 经络理论应用能力实训 /199
第三节 体质辨识及检测能力实训 /200
实训一 九种体质分类法配伍练习 /200
实训二 体质辨识及检测 /202
第四节 四诊能力实训 /203
实训一 舌诊练习 /203
实训二 脉诊练习 /204
第五节 辨证思维能力实训 /206
实训一 八纲辨证练习 /206
实训二 脏腑辨证练习 /207
主要参考书目 /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