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舞,是贵州苗族最具代表性、最普及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芦笙舞作为“无字民族”的重要载体,承载了苗族的历史、婚恋、丧葬、农耕、舞蹈、节日、习俗等文化。六盘水南开乡“小花苗”支系的芦笙舞20世纪50年代就享誉全国,80年代已走向世界,是“外国人学不了,中国人学不好”的“不可思议的民族艺术”,有“轻”“快”“平”的特点,以矮桩、旋转、快速、稳健、轻盈、准确而著称,是黔西北高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被收录到贵州省第一批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2007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能否成功保护“非遗”的传统舞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传承,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承手段——学校舞蹈教育可以成为“非遗”舞蹈在民间传承的重要补充。本书从舞蹈动律入手,把握舞蹈特点,使用元素教学法及动态切入法,将六盘水地方性“非遗”舞蹈——小花苗芦笙舞引入高校舞蹈的教学环境中,对贵州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学进行重新解构,使学生对舞蹈的学习从技能的习得上升为文化的传承。